close

2020.12.06-全城戒備「2020靈安尊王聖誕千秋聯合遶境大典」

青山王祭典.jpg

20201216203000-b169526ea25418c1d1e5031478de003d-desktop.jpg

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艋舺,除了有藏身於街頭巷尾的傳統美食,更坐擁台北市知名宮廟。其中,位於貴陽街的艋舺青山宮,為慶祝主祀的靈安尊王聖誕,每年農曆10月20日至23日舉行一連串的繞境與祭典活動,被稱作「青山王祭典」,俗稱「艋舺大拜拜」,總是吸引大批民眾參與,與大稻埕霞海城隍誕辰祭典、保生大帝出巡,並稱為台北市三大民俗廟會。

本次迎青山王最大的宣傳點,除了肇基165週年外,廟方強打北港朝天宮、白沙屯拱天宮、四湖參天宮、麥寮拱範宮、新莊地藏庵、淡水清水巖、大甲聖母宮7間外地宮廟的慶贊,除了大甲聖母宮外,另外6間都是各地信仰中心,也在台灣宮廟系統頗具地位,尤其睽違85年再次蒞艋的北港媽祖,更在遶境前一週先搭火車北上遶行艋舺並停駕龍山寺,重現歷史畫面。

以上照片與文字來自:台北畫刊107年11月

IMG_2467.JPG

迎青山王.1

來喔!來喔!一年一度的「靈安尊王聖誕千秋聯合遶境大典」幼擱來啊!

IMG_2435.JPG

迎青山王.2

「公婆陣」為臺灣廟會常見藝陣之一,亦稱「公揹婆」,應是源自於大陸的「老揹少」,為一人即可表演的陣頭。演出時由一個人裝扮成兩個角色,前面揹人的老公是假人,後面被揹的老婆才是真人。表演過程並無規矩,亦無配樂,或進或退,時而搖臀擺手,動作滑稽逗趣,達到十足的娛樂效果。

IMG_2438.JPG

迎青山王.3

「婆姐陣」與臨水夫人陳靖姑及隨伺36宮婆姐之信仰息息相關,據信是由中國所傳入,為臺灣少見之宗教性藝陣,多半集中於臺南、高雄一帶。表演時,婆姐身穿鮮艷的鳳仙裝,頭上戴著面具,每個面具都是按照婆姐的造型製作,在彩妝下帶著微笑,頭髮上則裝飾著各種珠花。

IMG_2489.JPG

迎青山王.4

艋舺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陳賴章墾戶於清康熙48年(1709年)入墾之後,艋舺憑藉港口水利之便,日益發達,至嘉慶、道光年間,已是竹塹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加上當時淡水河河水較深,方便大型船隻進出,一時間商舶匯集、人煙稠密,是臺北盆地貨物的集散中心。

IMG_2487.JPG

迎青山王.5

當艋舺的發展臻於鼎盛之時,清咸豐3年(1853年),晉江、南安、惠安三縣之「三邑人」,與居住八甲庄的同安人發生嚴重械鬥,成為艋舺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史稱「頂下郊拚(頂廈郊拼)」,又稱「四縣反」,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神尊敗走大稻埕,三邑人雖然戰勝卻也元氣大傷。

IMG_2442.JPG

迎青山王.6

未料,翌年接著發生瘟疫,不少百姓死於疫病,因此人心惶惶。先後經歷人禍與天災的「三邑人」,遂回家鄉迎請守護神「靈安尊王」至艋舺護佑地方。行進中遇神輿重不能舉,便暫立小祠奉祀,凡求青山王者皆可平安,信眾日增,成為信仰中心,後於清咸豐6年(1856年)建廟,三年後完工。

IMG_2443.JPG

迎青山王.7

府城為先民渡海最早的開墾區域,一年有著大大小小近300場的廟會活動,可謂「月月進香、歲歲遶境、科科刈香」,是全臺灣廟會活動最密集的地方,素有「眾神之都、藝陣之鄉」的名號。在獲得《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的18項名單中,臺南就佔了4項,高居全臺之冠。

IMG_2445.JPG

迎青山王.8

臺南傳統民俗活動之興盛,有助於廟會藝陣文化之保存。「西南五大香(南瀛五大香)」皆位於臺南市境內(學甲慈濟宮學甲香、佳里金唐殿蕭壠香、西港慶安宮西港香、麻豆代天府麻豆香、土城聖母廟土城香),每至香科期間,全境藝陣齊出,宛如一場藝陣大會師。

IMG_2444.JPG

迎青山王.9

迎神祭典的「藝陣」非常多元,除了八家將、宋江陣、金獅陣、車鼓陣、蜈蚣陣等大家熟知的「陣頭」之外,還有另一種由孩童裝扮成各種民間神話、傳統戲劇人物,坐在製作精美的閣子裡,由眾人抬著或是搭載於車子上街遊行,是謂「藝閣」、「抬閣」、「詩意閣」等。

IMG_2447.JPG

迎青山王.10

連雅堂曾在〈詩意〉中提出,「臺灣迎賽,輒裝臺閣,謂之詩意。」臺灣的藝閣有「妝台閣」及「蜈蚣閣」兩種,前者是在木座上裝置樓台亭閣,由孩童扮演歷史或戲劇人物,或坐或立於台上;後者則是以多個藝閣串聯而成,行進時宛如蜈蚣行走一般,因其自成一陣,所以又被稱作「蜈蚣陣」。

IMG_2446.JPG

迎青山王.11

「上白礁謁祖祭典」是由臺南市學甲區學甲慈濟宮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主辦的廟會活動,俗稱「學甲上白礁」,是全臺目前保留最多傳統藝陣文化的慶典活動之一,其中又以三角仔清保宮〈八仙過海〉、宅口興太宮〈五虎平西〉、東竹圍〈八美圖〉、縣內角太安宮〈封神榜〉等最為有名。

IMG_2448.JPG

迎青山王.12

雖與龍山寺、祖師廟、媽祖宮(即今臺北天后宮)同為艋舺的信仰中心,然青山宮的建立背景,是在艋舺由盛而衰、飽受天災人禍的轉折年代,青山王於此時到來,其具有城隍爺神格的特性,幫助泉州人在艋舺這片土地上重新站起,而許多神蹟故事,也都與驅逐瘟疫、收服精怪有關。

IMG_2450.JPG

迎青山王.13

由青山宮主辦之「迎青山王 」(艋舺人也俗稱「十月廿二」、「艋舺大拜拜」),依例於農曆10月20、21日先行「暗訪」,22日遶境(又稱正日)。清代規模較小,集中在惠安人居住的區域,日治時逐漸壯大,加上「採點」(即競賽)獎賞,更刺激各參與單位相互較勁,從而增添陣頭的規模。

IMG_2460.JPG

迎青山王.14

坔頭港國小校長退休的資深臺灣民間信仰與民俗研究者黃文博曾在《臺灣民俗田野現場實務》一書中提出:「藝陣就是『藝閣』和『陣頭』的合稱。」此義是將「藝陣」中主要的兩大類,即「藝閣」和「陣頭」分開論述,這種說法較為現今一般研究者所採用。

IMG_2457.JPG

迎青山王.15

「陣頭」是一種以民間稱為「落地掃」(在地面演出之表演形態)的形式在廣場上或沿街作定點演出,與「藝閣」相比的話,其情節較單純,表演時間較短,且妝扮、音樂也較為簡單。就其表演方式一般可分為「文陣」與「武陣」兩類,以後者的規模較大,需要的參與人數也較多。

IMG_2456.JPG

迎青山王.16

「八家將」是最為常見的臺灣民間陣頭之一,起源眾說紛紜,一般說法是源自「五福大帝」(即五方瘟神: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駕前專責捉邪驅鬼的將軍,早年由中國福州引進,清領中期之後在臺南府城發展開來,成為南北各地競相籌組的陣頭,常是全臺迎神賽會的要角。 

IMG_2451.JPG

迎青山王.17

清代中葉,臺南流行瘟疫,以福州人為主的官兵自福州白龍庵分靈五靈官前來,設置於臺南白龍庵祭拜。據傳臺灣的「八家將」,便是由白龍庵如意增壽堂開始,之後傳承至雲林、嘉義、高雄、屏東一帶,各地方陣頭組成人數由10人、11人、13人等各自不同,所以也叫「什家將」或「家將團」。

IMG_2453.JPG

迎青山王.18

這幾位將軍不是陰間神祇,其成員包含:什役、文差、武差、甘將軍、柳將軍、范將軍、謝將軍、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武判官、文判官等。家將的裝扮特色,主要在於臉譜、刑具(法器)、衣著,出陣之時,會有專門勾勒臉譜的師傅,稱為「面師」,而彩繪臉譜則稱「開臉」。

IMG_2459.JPG

迎青山王.19

「八家將」的宗教特色,在於主神五福大帝出巡時,協助緝拿妖魔鬼怪,以七星步、踏四門、八卦陣等等變化無窮的各式陣法攻擊和圍捕,使邪佞無所遁形,以求安民保境。之後地藏菩薩、城隍老爺等職掌陰司神明的廟宇也開始學習模仿,並逐漸演變成王爺、媽祖等神祇的開路先鋒,擔任主神的隨扈。

IMG_2464.JPG

迎青山王.20

在臺灣傳統廟會活動中,常可見到身長高於成人兩倍的巨大神偶,稱為「大仙尪仔」、「神將」或「將爺」,其職責在於擔任神明遶境出巡時的開路先鋒,或者左右護法,讓活動增添莊嚴與熱鬧感。「大仙」意思是個頭高大,「尪仔」則指扛弄者在裡頭控制就如同操縱布偶一樣。

IMG_2470.JPG

迎青山王.21

大約在19世紀末,蘭陽平原的北管分成「福路」和「西皮」兩派,常在廟會遶境時互相較勁。相傳,西皮派先以舞龍慶賀,而後福路派便扛出大尊的三太子對應,暗示「哪吒抽龍筋」,接著西皮派又請來托塔天王李靖,象徵「李靖收哪吒」,兩派就這樣你來我往,反倒為廟會活動增添熱鬧氣氛。

IMG_2469.JPG

迎青山王.22

「大仙尪仔」的偶頭為木雕,開臉精美,而偶身則用竹編骨架,衣袍多由繡莊製作,大多數身披戰袍,惟土地公、濟公等例外。在成人臉部高度的位置設有一觀景窗,以紗布縫綴,外觀看來並不礙眼。雙手和軀幹以活動關節銜接,遊行時會特意讓雙手大幅擺動、雙腳闊步前進,給人威風凜凜的感覺。

IMG_2471.JPG

迎青山王.23

青山宮的所在地古稱「艋舺」、「文甲」,據說來自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語中的「獨木舟(Banka)」。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政府以其諧音尋找相對應的漢字,選中了日文發音為「Manka」的「萬華」二字替代,並沿用至今,不過土生土長的在地居民仍習慣以「艋舺」稱呼之。

IMG_2475.JPG

迎青山王.24

廟內主祀「靈安尊王」,但信眾多半稱呼祂為「青山王」、「青山王公」,也有人喚作「張老闆」,因為靈安尊王本名張悃,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奉孫權之命治理福建泉州惠安一帶,因任內政績顯著,死後被當地百姓奉為神明,並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尊稱其為「青山王」。

IMG_2476.JPG

迎青山王.25

故老相傳,張悃的聖號原本只有「青山王」,據說當年宋理宗出逃至福建時遇到狂風巨浪,命在旦夕,張悃顯靈救駕,因此被晉封為「靈安王」,在青山宮廟門之上也有〈敕封大宋明神〉的字樣。此外,另有一說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蒙古之時,張悃曾顯靈帶天兵助陣,因而被加封作「靈安尊王」。

IMG_2477.JPG

迎青山王.26

「靈安尊王」除了是青山地方的山神、境主神外,同時也被視為泉州三邑的城隍爺,因此廟內配祀有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的八司爺與文武判官,以及專門捉拿惡鬼的謝范將軍、枷鎖將軍;青山宮特有陣頭「艋舺青山宮八將團」就是由枷鎖將軍這兩位神明衍生而來,是臺灣八將團的起源之一。

IMG_2478.JPG

迎青山王.27

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和蟾蜍精危害、1904年(明治37年)的鼠疫等說法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一方面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除疫鎮煞的靈驗,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不同族群衝突造成的外在困境,於是透過廟會活動的舉辦來酬謝神明。

IMG_2479.JPG

迎青山王.28

另一方面也藉著年復一年的例行祭典,重複加強其神格和傳說,逐步演變成為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日治初期,日本政府對於臺灣本土宗教採取寬容態度,遲至1907年(明治40年)就有青山王賽會活動的相關報導,使舊俗得以延續流傳。

IMG_2485.JPG

迎青山王.29

戰後國民政府推行「改善民俗」、「節約拜拜」等諸多統一祭典政策,不過「迎青山王」不受影響,1953年被臺北市政府推舉為南區的秋季拜拜,而且是戒嚴時期全市唯二可以辦理迎神賽會的廟宇,1975年又被列為全市七大民俗宗教祭典之一,當時龍山、雙園兩區皆被納入遶境範圍,規模更加盛大。

IMG_2483.JPG

迎青山王.30

由於這項祭典持續舉辦已逾百年,因此2010年被臺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類文化資產,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霞海城隍祭〉、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祭〉同享「臺北市三大廟會」之美譽。迄今,前二者已不再年例舉行,僅剩「迎青山王」依舊維持傳統每年舉辦。

IMG_2490.JPG

迎青山王.31

『艋舺青山宮』不僅是地方上的信仰中心,一百六十多年來與在地居民共同扶持。2003年爆發、人人為之色變的SARS(嚴重急性冠狀肺炎),在大家都束手無策之下,最終請出了青山王「送瘟」,帶給信徒莫大的安定力量,而這也是青山宮歷史上罕見的在非尊王聖誕期間出巡遶境。

IMG_2495.JPG

迎青山王.32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瑞獸,實際地球上並無這種神奇的生物,其形大抵是駱駝頭、鹿角、兔眼、牛耳、蛇身、蛙肚、虎掌、鷹爪、鯉魚鱗的綜合體;牠不僅是中國人的象徵,也是中國人的圖騰,中華兒女也視自己為「龍的傳人」。

IMG_2494.JPG

迎青山王.33

廟會活動中常見的「舞龍」,又被稱為「弄龍」。龍陣長度,13節(一般以9節為基礎)以內的叫小龍,長度不超過30公尺;15至29節為中龍;31節以上則屬大龍,總長達60公尺以上。龍陣舞弄基本型態可分為出場、敬禮、滾水、穿頭、穿中、鞠躬、搶珠、翻騰、穿尾、跨尾、捲圈、退場等。

IMG_2500.JPG

迎青山王.34

主辦單位居然還請來大型燈箱卡車現場直播

IMG_2497.JPG

迎青山王.35

「迎青山王」每年依例從農曆十月二十日起一連舉辦三天,『艋舺青山宮』平常九點關廟門,僅祭典三日全天開放。二十、二十一日晚間,王爺與所有神明神輿、廟內神將會先行「暗訪」艋舺大街小巷,二十二日「正日」則踩街遶行全境,眾多藝閣、陣頭、軒社隨行,陣仗浩大。

IMG_2513.JPG

迎青山王.36

「暗訪」之目的在於鋤奸去惡、巡境平安,並非一般廟會酬神祭典講求人神同樂,因此氛圍相對肅穆許多,除了青山宮所屬的義英社、義安社、鳳音社三大軒社與八將團之外,廟方謝絕其他陣頭隊伍參加;而「正日」當天遶境則會加入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隨香信眾等,規模盛大轟動。

IMG_2516.JPG

迎青山王.37

WHO ARE YOU?

IMG_2505.JPG

迎青山王.38

每每談及驅邪鎮煞,總是會有人提到道教中有名的驅魔神祇「鍾馗」。傳聞其人相貌兇惡,所散發的氣勢也十分驚人,於是就被玉帝冊封為「驅魔真君」、「伏魔大帝」,成為管理陰陽間鬼怪的「鬼王」。而其源流由來,說法甚多,甚至有人認為是從古代逐鬼法器「終葵」的諧音延伸而來。

IMG_2512.JPG

迎青山王.39

另有一種說法指出「鍾馗」原是唐朝德宗年間的一名士子,雖然面貌兇惡,但其實內心善良,而且才華出眾、武藝超群。然而卻在高中狀元、上京面聖時,皇帝卻嫌其相貌醜陋而另選他人為狀元,「鍾馗」當場自刎,德宗後悔痛失良材,厚葬之外並加封其為「驅魔真君」,以祛人間邪魔。

IMG_2517.JPG

迎青山王.40

「鍾馗」是著名的驅邪神祇,在道教的全稱為「翊聖雷霆驅魔辟邪鎮宅賜福帝君」,民間則俗稱作「鍾馗天師」,其形象大多為龍額魚眼、豹頭彪面、鷹鼻鯨口、虎背熊腰,臉上大把虯髯,威武果敢,不過穿著打扮與動作,各藝師則自有表現,朱袍抱印、黑袍握劍、綠袍搖扇、褐衣持傘等,種種不一。

IMG_2510.JPG

迎青山王.41

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玄天上帝)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為中國道教信仰中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也是南方奉祀的家堂神之一。在閩南以及臺灣民間信仰,有「跳鍾馗」的儀式,在發生意外之處,或者節慶、法會上,常有道士或藝師扮成「鍾馗」的模樣,手持寶劍比劃,有驅除邪魔之意。

IMG_2518.JPG

迎青山王.42

這尊神將看起來也是頗為「煞」氣

IMG_2519.JPG

迎青山王.43

背靠背 肩並肩 休息一下

IMG_2539.JPG

迎青山王.44

這是我頭一次看到大仙尪仔當中有捉鬼天師「鍾馗」

IMG_2537.JPG

迎青山王.45

你們兩個搗蛋鬼居然敢大辣辣地站在鍾馗的前面XD

IMG_2536.JPG

迎青山王.46

我看連捉鬼天師也要被妳們的可愛模樣給折服了

IMG_2522.JPG

迎青山王.47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艋舺青山宮』,每年固定會在舊曆10月20日、21日舉辦暗訪巡察,舊曆10月22日舉辦正日遶境,悠悠歲月,人世輾轉幾代,是怎樣的信仰形成召喚,召喚艋舺人暫停手邊的士農工商,投入三天的「迎青山王」?那就得從古早古早番藷吃到飽的時候講起。

IMG_2521.JPG

迎青山王.48

臺北俗語云「咸豐三說到今」,很多事情都要從清咸豐三年(1853年)講起,那一年艋舺發生了「頂下郊拚」分類械鬥,艋舺的三邑人雖然戰勝,但死亡始終覬覦著他們,時疫無情地帶走倖存的人們,人禍與天災交替發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IMG_2525.JPG

迎青山王.49

以前,人們面對未知的疾病,往往認為是有神佛降災或邪物作祟導致;地方盛傳此次瘟疫是源自於一隻蟾蜍精,分泌身上的毒液大鬧艋舺。於是,泉州府惠安籍移民便從故鄉迎請「青山王」來降伏精怪,在三日遶境之後疫情居然逐漸趨緩,尊王自此威名遠播、信徒倍增。

IMG_2526.JPG

迎青山王.50

姐姐我怕怕

IMG_2529.JPG

迎青山王.51

不怕不怕姐姐保護妳

IMG_2532.JPG

迎青山王.52

要放鞭炮了快把耳朵摀起來

IMG_2530.JPG

迎青山王.53

手足情深 感動時刻

IMG_2542.JPG

迎青山王.54

據說當年「青山王」神輿沿著淡水河進入滬尾渡頭(今第三水門),行經舊街(今西園路)時突然無法前進,經過請示,原來王爺決定駐蹕於此,鎮壓當地古井內的蟾蜍精。於是信眾暫立小廟安靈奉祀,大顯神蹟之後,善信日增,兩年後遷至腹地較廣的番薯市街(今貴陽街)另建新廟。

IMG_2547.JPG

迎青山王.55

『艋舺青山宮』神格與城隍廟類似,除了主祀靈安尊王外,另從祀尊王夫人、判官與陰陽司等諸司幕僚,以及謝范將軍、枷鎖將軍。清咸豐年間建廟後,即年年舉辦遶境活動,逐漸演變成艋舺最重要的宗教盛會與信仰中心,更與較早設廟的龍山寺、祖師廟互成犄角,共成守護艋舺的「廟宇金三角」。

IMG_2590.JPG

迎青山王.56

辣眼睛的來囉 ^o^

IMG_2592.JPG

迎青山王.57

It is Show Time

IMG_2594.JPG

迎青山王.58

是廟會?還是夜店?啊熱鬧就好啦!

IMG_2600.JPG

迎青山王.59

說到禮生,其實是在儀式當中,負責引導禮儀程序的人。但在二十多年前,【聖義金釵團】的創立,讓一群端莊的女性,穿著高雅的旗袍,擔任起這樣的職務後,美女禮生也就慢慢發展起來。也由於穿著打扮盡顯氣質的關係,讓人覺得這些禮生宛若仙女一般,也因此有了「神的侍女」之美稱。

IMG_2603.JPG

迎青山王.60

相較起來,近年火紅的【臺南舞魅孃】走的則是高貴華麗的風格。從團名即能得知,他們的服裝發想源自於唐代落落大方、展現身材之美的穿衣概念,無論是剪裁還是用色都非常亮眼吸睛,這種彷若牡丹花一般的服裝風格,也讓團員們看上去更加豔麗而高貴,迅速收穫了大量的粉絲。

IMG_2605.JPG

迎青山王.61

小羊咩深受這些大姊姊們喜愛

IMG_2597.JPG

迎青山王.62

阿爸覺得好羨慕 ^_<

IMG_2616.JPG

迎青山王.63

越夜越熱鬧 越晚越精彩

IMG_2613.JPG

迎青山王.64

這上面坐的可是真人唷

IMG_2611.JPG

迎青山王.65

滑手機的神情十分專注ccc...

IMG_2620.JPG

迎青山王.66

今晚不用睡囉(艋舺不夜城)

【歲時風土紀】迎青山王 看顧艋舺百餘載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5585
張靖委/轟動百年才是真流行——艋舺迎青山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373/2818037
鍾秀雋/百年風華的當代課題──艋舺迎青山王風波,信仰動能的新挑戰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monga-king-tshingshan-festival
【青山宮1】歲時台北、青山巡禮 — 又見青山王(上)
http://tkunetnews.tku.edu.tw/?p=10979
艋舺青山王祭典 街庄同慶謝神護佑(台北畫刊107年11月)

有文總logo_1204夜訪路線圖_fi_直A4_1113更新.png

有文總logo_1205夜訪路線圖_fi_直A4_1111更新.png

有文總logo_1206繞境路線圖_fi_直A4_1116更新.png

arrow
arrow

    活力小太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