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_漫步三峽老街商圈,感受百年懷舊風情
三山五嶽青雲清
峽川寬河長流水
長江萬里羨慕祖
福祉嘉興玄威師
以上圖片來自三峽老街官網知名漫畫家凌群老師的「三峽老街漫遊趣」
https://www.sanxias.com.tw/portal_a1.php?owner_num=a1_60567&button_num=a1
三峽-1
掌中戲乾坤
三峽-2
弄蛇姊妹花
三峽-3
勇氣可嘉喔
三峽-4
隱藏在民權街84巷裡的3D立體彩繪巷
三峽-5
號稱「地表最強直升機」的AH-64「阿帕契(Apache)」全天候雙座武裝直升機
三峽-6
準備升空執行打擊任務
三峽-7
『三峽老街』於2007年修復完成,保留了日治時期的懷舊風貌,古希臘柱式、羅馬拱門及巴洛克山牆,融合洋樓風格、日式家紋與漢人文化圖騰的紅磚街屋,不但獲得「全球建築金獎」的肯定,吸引許多遊客造訪,也成為《春梅》、《花甲男孩轉大人》等影視劇組取景的最夯地點。
三峽-8
為了留住旅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身兼福安宮主委的里長黃宗祥努力協助劇組與商家溝通拍攝需求,營造友善戶外片場,並規劃老街巷弄彩繪路線,像是民權街84巷的「黑熊出牆」,以及民權街128號旁的「阿帕契直升機」彩繪,都是大、小朋友最愛的拍照打卡熱點。
三峽-9
走在熟悉的『三峽老街』中,在彎入巷弄後,隨即遇見「黑熊出牆」、「貓咪飛奔」等立體彩繪牆,有別於印象中的老街風光,在傳統街景與時下最夯的打卡風潮中,呈現出驚喜的反差萌。無論是專屬童趣的親子出遊、或是熱愛拍照的年輕族群,都能在此捕捉到不同的美好回憶。
三峽-10
貓咪飛奔
三峽-11
黑熊出牆
三峽-12
「熊」蓋厲害
三峽-13
巷弄裡迷路
三峽-14
三峽,一個位在台北盆地西南隅,總人口數僅約十萬的城鎮,目前是建商大力開發造鎮的熱門區域。但三峽的過去,並非像等待開發的土地一般空白,深入了解三峽的歷史,它昔日是北台灣水運貿易的重要樞紐,曾經有過輝煌、繁華的一頁歷史。
三峽-15
明末清初,渡海來台開墾的中國移民,坐著船沿著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慢慢形成聚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便在橫溪、三峽溪、大漢溪附近,後來因所住侷限才漸往山地發展。
三峽-16
由於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條河川匯集於此而水利豐沛,使得三峽有著「三角湧」之舊名,「湧」就是起浪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溪匯流處的翻騰滿溢之狀。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實施地方制度改正後,效仿中國長江上游之「三峽」地名,將三角湧改作「三峽」。
三峽-17
三峽因山區範圍廣大,且盛產可製作染料的「大菁」,加上清澈的三峽溪水流淌而過,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造就了當地染布業之發展。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一帶的山地很適合茶樹生長,又有天然資源樟樹群生,人們便開始學習種茶及製作樟腦,染布、茶葉、樟腦於是成為三峽早年三大物產。
三峽-18
清乾隆年間,安溪移民入墾者漸增,三峽第一條街市「三角湧街」(即現今民權老街)也在此時初具雛型。晚清的三角湧以熬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並以「三角湧街」為集散中心,利用河道縱橫的夙富水利,將貨品運送至全台各地,甚至外銷他國,極盛時期往來舟揖達60艘之多,市街景象繁榮。
三峽-19
西元1895年(清光緒21年),乙未戰爭中失利的大清帝國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後,於隆恩埔、分水崙遭遇三角湧義軍抵抗,造成數百人傷亡,隨後被日軍焚街燒殺報復,三角湧街庄及祖師廟皆在此時付之一炬,直到日治初期才於廢墟中重建。
三峽-20
日治中期,日人開始開採煤礦與木材,成為三峽新興工業,此時的染布業也因洋服、西服及布行代之而日漸衰頹。西元1916年(大正5年),三角湧支廳長達脇良太郎推行「街區改正」工作,以都市公共衛生及道路交通改善著手,形成今日所見的『三峽老街』,並闢建輕便鐵道作為主要交通工具。
三峽-21
當時街道兩旁商家林立,像是染坊、茶行、製材所等,車水馬龍相當熱鬧,其中尤以製作「藍染」的染坊最為出名,包括:鄉紳陳種玉開設的【陳恆芳染坊】、陳國治開設的【永裕染房】、廖富本開設的【金聯春染坊】,甚至秀才林金井和陳嘉猷都分別在街上開設了【林元吉染坊】與【元芳號染房】。
三峽-22
三峽一帶曾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盛極一時,直到1896年(明治29年),德國BASF公司開始量產化學藍色染料並上市,嚴重衝擊世界各國的手工染布業。根據統計,全台灣的藍染業者在1910年(明治43年)尚有418戶,到了1945年(昭和20年)二戰結束前,藍染產業已全然消失。
三峽-23
日治時代晚期,日人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三峽著名地標-三峽拱橋,也在此時期落成,宣告水運時代自此結束,三峽街庄的交易逐漸轉變成基本的民生消費。著名商家紛紛遷離之後,地方經濟也跟著蕭條,如果說三峽的沒落是商業衰退的結果,那麼老街的頹圮則成了歷史蒼涼的宿命。
三峽-24
8公尺寬、260公尺長的『三峽老街』,有上百座風格不同的紅磚街屋、牌樓立面,但在居民陸續搬離之後,風吹雨淋下的房子成了危老建築,老街存廢與否,也成為地方爭議的問題。原本老街在都市計畫中被設計為住宅區和15公尺寬的道路用地,並在1988年完成徵收,此時民間搶救老街的呼聲漸起。
三峽-25
西元2000年,在多方奔走之下,台北縣政府終於跳脫都市計畫的框架,提出『三峽老街』的整建計畫,以總經費新台幣三億六千萬元為上限,請來徐裕健建築師,按原貌進行設計和老屋修復。這是台灣少數不以文資法之名、行文資法之實的古蹟修復計畫。
三峽-26
『三峽老街』於2004年正式開啟修繕工程,建築團隊以所謂「三明治式」的工法,讓老房子外表保持原樣,內部卻加了現代化的結構,以確保安全無虞。歷時三年多,老街終於在2007年2月完成所有街屋的修繕,成為今天人們所見的樣貌;在媒體報導下,不到半年即成為北台灣假日休閒娛樂的首選地點。
三峽-27
午餐吃【厚道古早味排骨飯】
三峽-28
遊客來到三峽,只要開口提起祖師廟,不分男女老少都會指著那條狹長而熱鬧,布滿了農具店、打鐵店、雜貨店、服裝店、修鞋店等各式各樣新舊行業的街道,告訴你一直往前走,再左轉進一條紅磚構築的古樸街道,就可看見那座外觀典雅、內蘊深邃的「長福巖」座落在你的眼前。
三峽-29
三峽舊名「三角湧」,是大嵙崁溪、狗穴溪、橫溪三條河流沖積成的三角形平地,因似長江三峽,而改名「三峽」。兩百年前,一群福建安溪人,帶著他們的香火-清水祖師,隨著鄭成功來到台灣,在台北盆地的南部邊緣,覓著了這一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與他們故鄉相似的土地,便決定在此定居。
三峽-30
清高宗乾隆32年(1767年),來自今日三峽、土城、鶯歌、大溪等地方的鄉民,分為劉姓、陳姓、林姓、李姓、王姓、大雜姓、中莊雜姓等七組人馬,在山水靈秀的三峽溪西岸、三角湧公館尾(今三峽區秀川里)動工,興建了這座祖師廟,供奉從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巖迎來的清水祖師。
三峽-31
清水祖師生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初六,本籍福建省永春縣,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七歲時即在大雲院出家為沙彌,法名普足,後返高泰山,勸造數十座橋梁,又移住麻章庵,多次舉辦法會,為民眾祈雨消災,無不感應,獲得檀越崇信,地方人稱「麻章上人」。
三峽-32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清水祖師被素仰其道行的劉公銳請到福建省安溪縣求雨,非常成功,因當地百姓極力挽留,清水祖師便答應定居安溪。劉公銳慨然捐出大筆土地,在蓬萊山張巖建庵,故世人又稱其為「蓬萊祖師」。祖師見張巖之清泉不竭,便改張巖之名為「清水巖」。
三峽-33
清水祖師熱心公益,多次募捐款項,號召信眾造橋鋪路,一生興建過數十座橋梁,並且其人醫道高明,常常施藥救助百姓,患者無不感激、愛戴。就像許許多多中國民間信奉的神明一樣,清水祖師也是「因聖成神」,受到後世的信仰和祭祀。
三峽-34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清水祖師圓寂於清水巖,之後被宋寧宗追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從此成為安溪縣民信仰最誠的地方神祇,地方俗稱「祖師公」。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因此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烏龍茶的一種)的保護神。
三峽-35
明末鄭成功率眾來台,福建安溪的祖師神像也隨之東渡,因為它顯赫靈驗,遂成為三峽人的精神保壘,也是當地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二百多年來,長福街的祖師廟歷經二毀三建,祖師爺卻始終默默護衛著這些飄洋過海而來的安溪子民。
三峽-36
第一次重建是由於天災,台灣北部的一場大地震,使得祖師廟部份損毀,因此道光13年(1833年),地方人士籌募款項,擴建為較具規模的廟宇。光緒21年(1895年),清廷於甲午戰爭中落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並將台澎割讓給日本。日軍佔領台灣時遭遇抵抗,祖師廟二度毀於戰火。
三峽-37
當年安溪人移居三峽時,把原本聚居在此的番民驅走,致使他們懷恨在心,動輒出草殺人。為了自衛,三峽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刀槍,隨時戒備提防。乙未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三角湧失利,傷亡人數高達一千多人,事後採掃蕩方式南下挺進,祖師廟被焚,明治32年(1899年)進行第二次重建。
三峽-38
『三峽長福巖』第三次重建是在日本投降、台灣光復之後。當時的祖師廟,由於年久失修而殘破不堪,逢雨便漏水,的確亟待整修。而徵調海外作戰的三峽人返鄉後,都覺得能夠平安歸來,是祖師公在冥冥中保護之故,便聯合請願重修,並推舉三峽地方仕紳、同時也是藝術家的李梅樹教授主持重建。
三峽-39
時任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的李梅樹,早年曾留學日本研習西畫,但他對中國的傳統藝術也有濃厚的興趣和精湛的造詣。當初,三峽地方人士原打算在兩三年內重修完畢,便舉行慶成建醮。李教授卻獨排眾議,主張有計畫地整建,使『三峽長福巖』成為一座融合中國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美麗廟宇。
三峽-40
民國卅六年(1947年)農曆七月,『三峽長福巖』正式動工重建。李梅樹有感於祖師廟是自己生長鄉里的信仰中心,且期待祖師廟能成為東方歷史與廟宇文化之象徵,因此從經費的籌措,建築的設計,到一石一木的採購、雕作,他都親自參與,更主張即便進展緩慢也要追求完美。
三峽-41
歷經三次改建的『三峽長福巖』,今日佔地約五百坪,為一幢三進九開間的殿堂式廟宇,由前殿、大殿(也就是中殿)以及後殿組成,加上左右兩側殿將廟宇圍成「回」字型的封閉空間;九開間是指廟的寬幅(中三門加上左右各一門),三進九開間的特色就是寬幅大(30公尺)、進深小(40公尺)。
三峽-42
修建工程歷時數十載猶未完成的『三峽長福巖』,卻已被譽為「東方藝術殿堂」。因為它是台灣現有廟宇建築當中,唯一揉合了學院派藝術家的理想和傳統工匠手藝的傑作,除了一般寺廟常見的雕刻、剪黏裝飾外,也能找到當代名畫家傅狷夫、林玉山、郭雪湖、李梅樹等人的字畫作品雕刻在石壁上。
三峽-43
『三峽長福巖』是一座以木為頂、以石為基的廟宇,全廟沒有動用一條鋼筋、一顆螺絲和一根鐵釘,石與石、木與木,或石與木的接合處,都做成榫頭,一陰一陽,緊密地卯合在一起,非常堅固。廟內的壁體全用石作,大部份使用深灰色的觀音石及花崗石;木材則選用檜、樟木,以防蟲蛀。
三峽-44
其次,它也是唯一兼有傳統趣味與現代精神的廟宇。祖師廟中無論雕刻的手法、線腳的運用、甚至畫題的取材,都有突破之處。最明顯的,在其他廟宇中,我們恐怕看不到石柱、石堵中,會有哈巴狗、貓頭鷹、火雞、青蛙,甚至穿山甲、章魚、烏賊等極富現代感的造型,與點出台灣本省特產的雕刻。
三峽-45
除此之外,一般廟宇裝飾,多以費工較少的彩繪為主,『三峽長福巖』卻悉數雕刻,整座廟宇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廟中大大小小的石柱總共有六十八根之多,每根石柱的取材、圖案、刀法、表現都不相同,各有特色;柱上的書法亦囊括各種字體,舉凡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應有盡有。
三峽-46
祖師廟的第三次重建工程始於1947年,由藝術家李梅樹主持。然而,這項浩大的工程在李梅樹於1983年去世時仍未完成,之後因各種因素,修復計劃一度中斷。2018年4月13日,新北市政府將『三峽長福巖』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並計劃進行調查研究和修復工作。
三峽-47
隨著安溪移民來台墾拓,清水祖師的信仰在台灣也蓬勃發展。根據統計,全台以清水祖師為主神的廟宇超過一百座,雙北地區約佔六成,可說是清水祖師信仰最盛之地,其中艋舺清水巖、三峽長福巖、淡水清水巖、瑞芳龍巖宮,合稱「大台北四大祖師廟」。
三峽-48
三峽這個因河運而興盛的市鎮,早在清朝時期即因樟腦、茶葉和藍染而聚集許多泉州移民。對於三峽過往發展與歷史有興趣的民眾,在走進老街、祖師廟之前,不妨先拜訪『三峽歷史文物館』。優雅的和洋式建築外觀、左右兩側對稱且平穩,顯現出昔日全台街庄最美辦公廳舍的氣勢。
三峽-49
位於新北市三峽區中埔里、1929年(昭和四年)落成的日本官署建物「三峽庄役場」,二戰後被接收作為三峽鎮公所的辦公廳舍,也一度規劃為三峽老人活動中心以及員工消費合作社,荒廢多年之後改作『三峽歷史文物館』使用,後於2018年4月3日被評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三峽-50
1928年(昭和三年),日本政府將原先於1901年(明治34年)設立的三角湧區役場建物改築成二層磚造洋樓,斥資日幣12529圓建造,由海山地區的土木師傅負責興建,隔年2月7日竣工,同月23日啟用。「三峽庄役場」建地計76.42坪,其中61坪原屬『三峽福安宮』,其餘為『三峽長福巖』所有。
三峽-51
「三峽庄役場」外牆主要以紅磚為主,基礎、雨庇等部分則為鋼筋混凝土新工法。據三峽耆老廖富本回憶,庄役場所用紅磚是出自於松山磚廠的精品,每塊要價8毛。另有一說,這些紅磚是日治時期第一批運抵台灣,原本預計用來興建總督府,但因尺寸不符才改作它用。
三峽-52
構造上,「三峽庄役場」採傳統磚造承重牆結構支撐二樓,天花板為輕鋼架礦纖天花板,屋架為洋小屋組,以台灣檜木為材料。1920到1930年代,日本官署建築流行裝飾藝術風格,庄役場入口大門上方的拱心石紋樣、門楣上的軍岩造型裝飾、側門上方的弧形書卷捲軸雨棚等,皆屬此類建築特色。
三峽-53
「三峽庄役場」內部空間一樓有平屋(玄關)、事務所(辦公室)、庄長室兼應接室、宿直室(值班室)、廊下(走廊)與等候區;二樓則有休憩室(樓梯間)、會議室以及標本陳列室。室內主要地板上層以水泥砂漿粉刷,玄關、樓梯、踢腳、各處入口腳踩墊則以磨石子處理。
三峽-54
1945年(昭和20年)國民政府遷台,改台北州為台北縣,改郡為區、改街為鎮、改庄為鄉,並於同年1月27日成立「三峽鎮公所」,延續使用此街役場廳舍,之後一度轉為「民間團體聯合辦公廳」以及「機關聯合員工消費合作社」,直至1999年(民國88年)6月6日再利用成為『三峽歷史文物館』至今。
三峽-55
前身為「三峽庄役場」辦公廳舍的『三峽歷史文物館』,與台大醫院、菸酒公賣局、監察院等皆為同一時期的紅磚建築,1929年(昭和四年)落成當時更號稱是「全台最美麗的官署辦公廳舍」。目前建築外觀大致維持舊貌,前後為綠樹庭園所包圍,相對於老街的人潮更顯安靜優雅。
三峽-56
作為新北市僅次於烏來的面積第二大區,三峽地形有90%以上是丘陵與森林,東南為中央山脈的餘脈,西有鳶山盤繞,主要聚落位於呈扇形展開的山麓沖積平原。這些優質山林是大小河川匯聚的泉源,是孕育各種物產的寶庫,也蘊藏著各式美麗的秘境。
三峽-57
三峽富有豐饒的自然資源,面積廣泛的山林、河川聚集,使其成為許多先民選擇居住之地,進而發展出各式相關產業,也孕育出許多「山林職人」,在三峽的淺山中生活,依照時節、氣候工作,長年以來累積深厚的默會知識。且讓我們跟隨他們,一同以雙腳閱讀,這道啟動五感的優美山林。
三峽-58
山林是孕育各種美好元素的寶庫、療癒的山徑、各類花草與特色物產、山林的生態與人文,都不難發現三峽人與山的緊密關係。小屋將成為大家打開三峽的旅行中繼站,一個前往山林的基地。歡迎在此稍事停歇,探索、邂逅各種小屋未來的可能。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
◎ 官網:http://www.longfuyan.org.tw/front/bin/home.phtml
◎ 地址:23741新北市三峽區長福街1號
◎ 電話:(02)2671-1031
◎ 費用:免費參觀
◎ 時間:每日05:00~22:00
三峽歷史文物館
◎ 官網:http://163.20.47.195/js97603/index1.htm
◎ 地址:23743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18號
◎ 電話:(02)8674-3994
◎ 費用:免費參觀
◎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NO.29│篳路藍縷 三峽的社區營造│林炯任的老街故事
https://ntpc282828.blogspot.com/2018/12/no29_2.html
來到三峽老街一日遊,體驗甘樂文創清水祖師廟的專業導覽
https://www.thecan.com.tw/tw/article/detail/3331
[專欄] 三峽祖師廟蛻變成東方藝術殿堂(上篇)
https://limeishu.org.tw/culture/post/5c47501346f9f1545ab87449
巧奪天工!造訪東方藝術殿堂「三峽祖師廟」看見工藝之美
https://tlife.thsrc.com.tw/tw/article/1132
新北【三峽老街】探訪,三角湧【清水祖師廟】巡禮
https://blog.udn.com/josh091029/178558499
三峽景點|三峽區歷史文物館,尋找日治時代最美老屋建築,免費親子景點
https://boo2k.com/archives/119933
擁抱三峽歷史文化洪流-三峽歷史文物館
https://www.dorts.ntpc.gov.tw/documentary/articleInfo/gMbm0rrwdy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