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0-動腦益智、寓教於樂,一起打造屬於你的木育旅程吧!
以上照片來自國慶轉播單位官網
國慶日.1
在屋頂唱著你的歌(其實是上來看國慶空中操演啦)
國慶日.2
2021年5月,萬華遭受COVID-19疫情衝擊及輿論挑戰,地方上立刻建構起其他地方難以企及的社區支援系統,彷彿看到過往歲月裡,那個毫不畏懼迎接挑戰、眾志成城捍衛家鄉的萬華,立體呈現在世人眼前。萬華,這個曾經帶著不同標籤的台北老城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國慶日.3
萬華在歷史上有過多次與疫病交手的經驗,近者有2003年的SARS,當初被下令緊急封院的和平醫院即臨近萬華區,更早之前也有未知的瘟疫、疾病流傳。建於19世紀的青山宮,傳說最初就是坐落在一口古井之上,鎮壓井裡會吐毒氣的蟾蜍精,並治癒許多患者,可說是艋舺面對瘟疫的集體記憶和共同信仰。
國慶日.4
青山宮所在的貴陽街,最早稱作「番薯市街」,名稱源於漢人與原住民會在此交易番薯等物資,當時淡水河對岸的新莊,以及更近河口的士林,其實皆已發展出具規模的聚落。不過在日治時期,政府設置台北市行政區劃時,這裡是當時市轄範圍內最早出現的街道,因此貴陽街又有「台北第一街」之稱。
國慶日.5
今日的環河南路早年原是淡水河道,因此各位不妨想像,自己與先民一同從環河南路二段的碼頭上岸,然後沿著貴陽街漫步,街道頭尾分別有代表三邑人的青山宮、安溪人的清水巖庇佑,看到直興市場(日治時代叫做入船市場)招牌上的船隻圖樣,標誌著這裡曾經名為「入船口」的歲月。
國慶日.6
圍繞信仰而生的產業鏈林立,香鋪、餅店、軒社、繡莊,還有茶行、銀樓、餐廳等各種民生產業,這一條貴陽街,孕育出無數生計與生機。日治時期,淡水河上有大型的娛樂遊船,船上供應日式與西式料理、彈奏演歌和西樂,這個區域甚至擁有「艋舺銀座」的美稱。
國慶日.7
碼頭港口載人來去,也起卸物料,每只船隻都承載生命的風險,從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入淡水河,或從烏來、新店的山中湍流而下。有能者安身落戶、組織家業,進而成為大姓家族,在啟天宮、龍山寺,決定艋舺大小事務,甚至在清法戰爭時,號召民間組織義勇軍,為北台灣運籌帷幄。
國慶日.8
然而,更多的是在此求生存的無名大眾。追溯至清領時期,香火鼎盛、人潮洶湧的龍山寺、華西街一帶,當時就是男性勞力密集處,娼館、酒樓也因此在此落腳;日治時期,政府規劃合法「遊廓」,除了性產業,還有各式娛樂宴飲消費空間;戰後,則更名為「寶斗里」,曾是台北市有名的紅燈區。
國慶日.9
直至1997年,政府宣布廢除公娼,重新規劃華西街為觀光夜市,性產業或陪侍文化卻依然存在此區,只是礙於政令規範,始終游移在法律邊界。在高風險中搏命的生死觀,讓世俗娛樂產業,以及寄託未知的宗教信仰,成為艋舺最鮮豔的時代景致,卻也讓艋舺長久以來背負著社會的異樣眼光甚至被汙名化。
國慶日.10
許多人會將萬華與艋舺劃上等號,以為兩者僅是不同時代的名稱,但其實這是比較狹隘的觀點。「萬華」一稱出現於大正九年(1920年)的行政區劃,係因日人希冀其萬年繁華之意;而今日整個萬華區,從北到南包含了西門、艋舺、下崁、加蚋仔、南機場等幾個區域,各自有其發展脈絡。
國慶日.11
近年,萬華的魅力再度抓住不少年輕族群的目光,讓台北的年輕人發現,原來在城市西緣仍有一個老城區,不畏懼台北不斷向東區發展、靠攏的百年洪流,始終以其深厚底蘊保留下多元特色,民眾只要透過細心探索、用心感受,就能找到與自己最契合的那一味。
國慶日.12
此處的多元紛呈、百花齊放,曾有一度讓外地人以為是混亂無章,甚至因為社會對於茶室、街友長久以來的汙名,而避之唯恐不及。這些「負面標籤」的討論,反映著大眾陷入用二分法的眼光來看待萬華,而非將它看作與人一樣的有機體,其實也擁有各種面向。
國慶日.13
本次COVID-19疫情,交織著世代、職業、性別、生活方式的各種獵巫,值得欣慰的是,這波討論也讓長久以來持續在萬華努力的公益團體受到矚目,例如芒草心、人生百味、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萬華靈糧堂、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等諸多組織,在疫情爆發當下,形成龐大且有力的支援團隊,快速協助弱勢。
國慶日.14
台灣、台北,數百年來持續堆疊著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記憶,並隨著時間演進陸續成為在地住民,型塑出屬於自己的家鄉認同,而萬華,無疑是這座島嶼、這座城市的縮影。透過疫情,我們得以親眼見證這座老城區的強大動員力,它一直站在最前線,面對前所未有的變局與衝擊,並且庇護著任何一個群體。
國慶日.15
「萬華」是個難以用一個名詞或一句話語來定義的傳奇之地。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是每個時代、不同族群來到台北(甚或台灣)拚搏奮鬥、定居生活、安身立命的象徵。雖曾有流行歌曲唱道「台北不是我的家」,但萬華無疑是世世代代人的新故鄉。
國慶日.16
這張照片中間隱隱可見直升機和國旗的身影
國慶日.17
地上51層、地下7層、總高度244.15公尺的「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完工於1993年12月21日,曾為台灣建築史上最高的摩天大樓,但在高雄85大樓(1997年)、台北101(2004年)、台北南山廣場(2017年)與遠雄THE ONE(2020年)相繼落成後,目前為台灣第五高樓。
國慶日.18
由台北市政府、台灣鐵路局共同開發的「萬華火車站雙子星大樓」,主體建築分為交一、交二、交三基地等三大部分。其中,交一基地為結合萬華西站既有客運功能之旅館,共26層樓;交二基地為餐飲辦公複合大樓,共16層樓;交三基地則設置地下3層、地上10層之停車塔,三棟建築以天橋相互連接。
國慶日.19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時為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並且成為清朝末年以來第一個成功的共和革命起事。起義成功後,各省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帝制政體的訴求,宣布脫離清朝獨立,至陽曆12月時,中國22個省中已有超過半數的13個省由革命黨人掌握。
國慶日.20
經過籌備與選舉後,獨立各省在南京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元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月2日宣布改元民國、改採陽曆曆法,定公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象徵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中國歷史邁入民國與共和政體的新時代。
國慶日.21
由於「武昌起義」對中華民國的建立起了最關鍵的作用,北遷北京後的臨時政府在1912年9月28日通過臨時參議院決議,將武昌起義爆發日,即陽曆10月10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也被稱為雙十節);至於陽曆1月1日(元旦),則在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定為「開國紀念日」。
國慶日.22
自辛亥革命以來幾乎年年都有慶祝「國慶日」的活動,惟慶祝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變,初期階段(1912~1949年)會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穿著整齊的部隊踢著正步,緊跟在後的是一排又一排的武器軍備,接著再由政府官員發表慶祝演說,而民間也會同步舉辦各種盛典。
國慶日.23
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中國國民黨及其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被迫遷台,後於1949年10月10日舉行在台灣的首次公開閱兵,由國防部東南軍政長官陳誠擔任大閱官。隔年蔣中正在台北宣佈「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並於雙十節舉行慶祝建國四十週年國慶閱兵,往後數年國慶閱兵年年舉行。
國慶日.24
遷台後的雙十國慶活動旨在強調「反共復國」主題,除了公開閱兵之外,也會進行規模盛大的軍事演習,學校和公家機關亦配合舉行升旗典禮。直到1964年因參與空中分列式的國軍戰機發生墜毀意外,加上總統蔣中正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如以往,致使往後十年的國慶日均未舉行閱兵典禮。
國慶日.25
至1975年,長年擔任總統的蔣中正過世後,繼任者僅在新任總統就職當年、以及建國「逢十」週年才會舉行國慶閱兵大典,其他年度改以「自強遊行」節目替代。由於閱兵要求動作需整齊劃一,排練過程相當嚴酷,而被認為是威權獨裁及黷武的象徵,故在解嚴後隨著政治情勢丕變,逐漸受到抗議或批評。
國慶日.26
199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在時任總統李登輝任內舉行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慶閱兵大典,期間民主運動人士發起「反閱兵,廢惡法」運動進行抗議,數度與軍警發生衝突。民進黨籍的陳水扁於2000年接任總統後,正式取消閱兵典禮,改稱為「國防展演」。
國慶日.27
隨著時代演進,國慶日的意義也在不斷深化,從最初單純的建國紀念,到後來融入了團結、愛國、文化認同等多層面的內涵,特別是在遷台之後,國慶日更成為凝聚台灣社會共識、展現國家發展成就的重要平台。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於2007年舉行名為〔同慶操演〕的首次國防展演,取代傳統的閱兵儀式。
國慶日.28
無論是「國防展演」或者「國防操演」,內容重點均擺在戰車、飛彈等高科技武器的「戰力展示」,並以三軍儀隊與管樂隊表演來取代過去的舉槍踢正步、傳統分列式閱兵。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後第一年舉行以「國軍救災能量」為主題的國慶表演活動,創下首次「非武裝」國防展演的紀錄。
國慶日.29
於新冠疫情流行期間的2021年10月10日上午九時起,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辦的〔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國慶大典,總統蔡英文發表「四個堅持」主張,並以「捍衛台灣、國防自主、守土有責」為主題的各式車隊與機隊進場受閱,強調國防自主實力與自我防衛決心以應對逐年升溫的海峽兩岸緊張關係。
國慶日.30
國歌領唱象徵大會正式開始,今年由防疫人員、運動員、警消等不同領域共六位代表,以及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一起領唱中華民國國歌,陸軍兩架CH-47 Chinook(契努克)運輸直昇機,在AH-64 Apache(阿帕契)與AH-1W SuperCobra(超級眼鏡蛇)攻擊直升機的護衛下,同時吊掛兩幅巨幅國旗進場。
國慶日.31
這兩面史上最大國旗是由軍備局209廠以傘兵降落傘布料特別製作,長18公尺、寬12公尺,面積大約65坪,且重達45公斤。為了讓國旗不會在空中纏繞,先以蝴蝶摺加全捲方式摺旗,加上1800英鎊(約816公斤)的配重塊,而直升機速度也要保持在時速45英里(約72.5公里),前後訓練將近兩個月時間。
國慶日.32
執行任務的CH-47 Chinook(契努克)運輸直昇機,時速最快306公里、航程達到1170公里,可連續飛行4.6小時,但要吊掛國旗進場,速度絕不能太快。為避免風切過大,導致國旗在空中撕裂,其最佳時速為45英里(約72.5公里),而起吊、釋放過程更是考驗機組人員與地面人員的協調、配合能力。
國慶日.33
今年空中參演的軍機共有12型、47架,除了常見於國慶演出的幻象2000-5、F-16V、F-CK-1(即IDF經國號)戰機、雷虎小組的AT-3教練機之外,還有陸軍CH-47SD、AH-64E、AH-1W、UH-60M直升機,海軍S-70C、AS-365直升機,以及B-1900C行政專機、C-130H運輸機編隊,都會陸續飛越總統府上空。
國慶日.34
至於地面兵力操演部分,今年將展示國造雄風二型與三型反艦飛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獵隼」陸射型劍二防空飛彈系統,強調國防自主實力與彰顯自我防衛決心。節目壓軸由中華民國空軍雷虎特技小組駕駛AT-3教練機,採五機大雁隊形通過觀禮臺上空衝場,沿線噴發藍白紅彩煙後大會宣告結束。
華山.1
沏一壺茶,佐以桃酥、瓜子、帶殼花生等茶點,同時備上電視機和棋盤,讓客人可以一人單看節目、兩人捉對廝殺,或者多人共桌談天說地的地方謂之「茶藝館」,閩南語叫做「茶桌仔」。因為店裡沒有女侍陪坐,所以也叫「清茶館」,講究的不是茶葉品質的高低,而是放鬆心情殺時間的氛圍。
華山.2
二戰結束後,台灣政治、社會動盪之下,以「酒家」、「茶室」為幌子的特種行業應運而生,由於坐檯小姐年紀多在四、五十歲以上,而客群更以六旬男子居多,故閩南語黑話稱為「阿公店」。這類「老人茶室」以台北萬華最為盛行,與偏年輕客群且高價消費的林森北路一帶互成對比。
華山.3
2006年,業者組成之自治會於西園路一段212巷口豎立起〈60年飲酒店老街〉牌樓做為粉味專區之入口意象,除了藉以強調「飲酒店」之時尚新潮外,也試圖弱化「阿公店」的老成持重。COVID-19疫情期間,牌樓橫幅則悄悄更名為〈萬華茶室文化老街〉,企圖找回更多的中、老年主顧。
華山.4
共勉之 ^_^
華山.5
都市水泥叢林裡難得的一片綠地
華山.6
從大草原上轉身一看,一座高聳入雲的煙囪映入眼簾,它不僅是『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範圍內的三大市定古蹟之一,也是華山的標誌,昔日更是整座酒廠的命脈。搭配鍋爐設置,透過一根根管道將蒸汽送往各個製酒工場,再把廢氣排向煙囪。
華山.7
「煙囪」是在1931年(日治昭和6年),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在新工場建設時期配合鍋爐而設,至今已守護華山八十餘年。煙囪底部內徑2.5公尺,頂上內徑1.2公尺,初建時高達50公尺,一度成為台北進步的地標。1970年代,因鍋爐燃料從煤炭改為重油,乃截短煙囪3公尺。
華山.8
我們都知道,台北市存在很多「中國地名」,例如:長春路、吉林路、昆明街、廣州街等等,但看似很中國的「華山」,其實和中國並無關聯,『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所以取名為「華山」,最初是為了紀念日治時期首位總督樺山資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才改「樺」為「華」。
華山.9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舊稱『華山藝文特區』,前身則為台灣日治時期創設的「台北酒廠」。酒廠造酒歷史始於1914年(大正3年),由日人阿部三男與藤本鐵治合夥創辦的【芳釀社造酒工場】,產銷當時深受歡迎的台製日本清酒「胡蝶蘭」。
華山.10
台灣第一支在地清酒「胡蝶蘭」的成功,除了替【芳釀社造酒工場】帶來大筆的訂單和良好的聲譽,也被創投家相中。隔年十月,日本資本家安部幸之助注資130萬日圓,將工場改組為【日本芳釀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之後陸續增建廠房,高峰期雇用員工多達400餘人,是當時全台規模最大的造酒場。
華山.11
在資本家安部主導下的【日本芳釀株式會社】,銅臭取代了酒香,將本求利成了唯一的考量。因為失去了當年的初衷,品牌聲譽開始下降,衰敗的陰影已然浮現。1922年(大正11年),台北實施町名改正,造酒場地址改為「樺山町80番地」,而「樺山」這個地名,是為了紀念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
華山.12
同年台灣總督府實施專賣制度,專賣局先是租用當時逐漸沒落的【日本芳釀株式會社】,七年後的1929年(昭和4年)正式收購,改名【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成為官方直營的造酒場。隨即在1931至1933年間大興土木,展開「新工場建設時期」,今日園區所見廠房,幾乎都在此時興建。
華山.13
鍋爐和煙囪等「現代化」的工業新動能,取代了舊有的釀酒設備。酒品的增加和品質的精進,讓【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除了釀造日本酒外,更是當時唯一能製造洋酒的工場;台北酒工場就這樣運轉著,直到1945年(昭和20年)由國民政府接收,開啟了下一段篇章。
華山.14
先生要剪頭毛嗎
華山.15
二戰終結,台灣由中華民國行政長官公署接收,酒與樟腦繼續專賣。1946年,專賣局接收台北酒工場與樟腦工場,並將「樺山」改為「華山」,「工場」改為「工廠」,全稱【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其後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酒廠也改稱作【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
華山.16
戰後的台灣並不富裕,持續摸索了五年,台北酒廠才催生出第一支暢銷酒品:以廉價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滋潤了整個貧窮的台灣社會。1960年展開的「進口替代」政策,產業經濟從此起飛,公賣局投入各式水果酒的研發,開啟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一度擁有「水果酒工廠」的暱稱。
華山.17
工業和經濟起飛,帶動了酒品的買氣,卻也付出了相對的代價。1987年,台北酒廠因為製酒產生的水污染問題不易解決,加上鬧區地價飆升至無法負擔的地步,公賣局結束了台北酒廠的作業,4月1日遷廠至林口工業區,留下了缺乏後續規劃的舊廠房,彷彿一首嘎然而止的樂章。
華山.18
接下來的台北酒廠,進入了整整十年的空白,期間雖曾因其絕佳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新立法院的機關預定地,最終卻因修建預算過高而不了了之。於是,廠房繼續荒廢,而外圍的空地被租借為停車場,曾經人聲與機器聲鼎沸的台北酒廠,成為了台北市民眼中的一處廢墟。
華山.19
1997年藝術家湯皇珍、魏雪娥等人發現廢棄的台北酒廠很適合做為多元藝文展演空間,為此成立「華山藝術特區促進會」。同年12月4日,金枝演社在米酒作業場首演《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創辦人王榮裕於次日被警方以「竊佔國土」之罪名拘提,引起軒然大波,成為華山變身為文創園區的重大轉折。
華山.20
特洛伊事件之後,藝術家們推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構想獲得省政府文化處積極回應,主動與公賣局協商。1998年10月,「華山藝術特區促進會」正式改組為具有社團法人地位的「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簡稱環改會),台北酒廠也搖身一變成為『華山藝文特區』。
華山.21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ROT(Reconstruction Operation Transfer)案例,其概念與BOT類似,只是套用在文化創意產業。『華山藝文特區』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環改會交出經營棒子為止,將近五年的時間,在華山舉辦的展演活動多達四千場,平均一天將近四場,密集度之高令人咋舌!
華山.22
2002年4月,行政院六年經建計畫裁定,由北至南將設置包括華山在內的5個「文化創意園區」委託民間經營。最終,由出版界大老遠流董事長王榮文籌組的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取得ROT經營權,2007年12月6日,正式改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名對外營運。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官網:https://www.huashan1914.com/w/huashan1914/Index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1914CP/
*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忠孝東路與八德路交叉口,光華商場旁)
* 電話:場地租借(02)2358-1914,園區服務(02)2358-1914
* 時間:戶外空間24小時開放
台北萬華:萬般華美的傳奇之地
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taipei-bangka
有種文化底蘊是萬華(台北畫刊112年6月)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47836
台北.萬華 艋舺原是獨木舟 歷史街區說萬華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58439
2021雙十國慶典禮直播線上看:閱兵典禮、國慶展演、網路轉播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66519
國慶空中兵力預演 44架12型機飛越總統府【圖輯】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0050024.aspx
【台北景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https://www.taiwanviptravel.com/articles/huashan1914/
【百年建築—地圖華山】1930 年代的日本工業建築美學,戰後台灣不復見的文化思維
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16/11/18/huashan1914-and-japanese-buil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