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11.14_無圍牆的博物館: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木博館從2015年成立後,陸續將大溪的國定古蹟及歷史建築修復、活化再利用。目前有8棟建築修復完成並對外開放,每棟建築都講述著各自不同的大溪故事。

以上照片與文字來自大溪木博館官網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

橫跨於大漢溪溪床上的「大溪橋」,串連了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提供行人徒步與自行車通行,除了纜索線燈在夜晚開啟的設計,美化了大漢溪河岸夜景,橋身採用與『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兩端分別連接瑞安路一段與「中正公園」,民眾可趁著週休二日來一場文史與美食輕旅行。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

清朝時期大嵙崁溪(大漢溪舊名)兩岸交通,均仰賴水運渡船。1903年,始建成以竹籠、石塊堆疊而成的竹木板橋,是大溪居民對外聯絡的重要通道。1912年,當時經營〔桃園-大嵙崁〕輕便鐵道路線的桃崁輕便鐵道會社,改以木材和石頭為材料,架設輕便台車所使用的橋樑,此為最初的「大溪橋」。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

橋梁建成不僅利於人車通行,也聯繫了溪東、溪西兩地居民的濃厚情誼。然而該橋完工不到兩年,便遭逢颱風而流失,後於1914年建設新橋,惟建材仍以石頭及木材為主,故每逢夏秋颱風來襲或雨季溪水暴漲即有毀壞的可能性,1914-1934年間,「大溪橋」不斷重複經歷毀壞再搭建的過程。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

1931年,大溪地方居民與商業組織發起〔大溪橋新築運動〕,希望將原本木石結構的「大溪橋」改建得更加穩固,該時的日本殖民政府正式回應地方請願。1932年8月6日,現代化橋梁興建工程動土開工,共費時22個月,1934年落成啟用,於6月16日舉辦通車典禮。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

新築的橋梁為鋼索吊橋式、混凝土橋墩,總長度280公尺、寬約5公尺,耗資逾14萬日圓。依據《臺灣日日新報》於1934年6月16日報導,當時為響應「大溪橋」通車,地方一連三天舉辦【竣工紀念展覽會】,活動包含煙花施放、龍舟競賽、花卉與骨董陳列等。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

二戰之後,「大溪橋」逐漸失去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再加上颱風、洪水肆虐,而歷經了兩次的改建。1986年10月,下游不遠處、連接台3線的武嶺橋落成啟用,分擔了進出大溪的車流量;然而,因為武嶺橋的橋面寬度過窄無法雙向通行,導致事故頻傳,地方怨聲載道。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

因此,1987年起大溪的聯外交通,採取「大溪橋」提供大漢溪左側(河西地區)往右側(河東地區)單向通行,另一方向則利用武嶺橋的模式。之後為解決單向通行所造成的交通不便,1991年於武嶺橋旁再興建武嶺橋二號橋。1994年2月,二號橋及第二外環道正式通車,「大溪橋」也宣告功成身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8

2001年,地方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決定將「大溪橋」加以美化重建,在大溪鎮公所與交通部公路局的共同努力下,以1934年所建之「雙孔鋼索吊橋」造型作為設計、興建藍本,兩側以鋼索懸吊,有兩座橋塔、共13座橋墩,全長330公尺,僅開放行人與單車通行,成為大溪熱門觀光景點。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9

改建後的「大溪橋」,外觀仿造日據時代的古吊橋,入口處採復古風的歐式拱門造型,加上半圓形的雕花罩頂,有如城堡般氣派大方;穿過精緻的浮雕拱門,可沿著紅磚瓷瓦拼貼而成的橋面走道,欣賞與『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式風格橋身,灰白色的雕花與老街的街景相互輝映,更顯古典雅致。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0

白天的「大溪橋」像是一條巨龍盤踞在大漢溪上;民眾若是在黃昏時分前來也別急著離開,這裡可是看夕陽的好地方;夜晚點燈之後,橋身更加光彩絢麗,充滿異國情調,許多情侶喜歡漫步橋上、談情說愛,也讓此橋享有「情人橋」的美稱,璀璨夜色更是吸引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1

除了休憩設施之外,橋上的視野景致也是為人所稱頌,在此可遠眺石門水庫與觀音山的秀麗景致,而「大溪橋」上下游分別還有武嶺橋與崁津大橋左右夾峙,看著溪谷、岩床與遠處橋樑交織共譜,雖已不復見百年前〈崁津歸帆〉的知名美景,但仍可乘著徐徐微風,在自然的洗禮下遙想當年盛景。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2

奔跑吧女孩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3

桃園市「大溪橋」位於省道台3線崁津大橋與台4線武嶺橋之間,跨越大漢溪,早期為大溪鎮主要聯外橋梁,後因交通路網變遷,其功能轉化為人行橋,並於民國90年透過社區總體營造予以美化,除延續『大溪老街』巴洛克風格元素外,橋身亦仿造日治時代原大溪古吊橋樣貌,例假日吸引許多遊客到此一遊。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4

「大溪橋」不僅為公共設施轉型之成功案例,更首創全台灣在風景區中以無障礙昇降梯方式進行遊程串連,讓長者及嬰幼兒遊憩動線更方便。電梯爬昇過程中可同步提供遠眺賞景之附加服務,居高臨下俯視大漢溪之河階地形、地質樣貌以及四周的山明水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5

為了提升耐震力以及美化景觀照明設施,桃園市政府養護工程處於2017年年底辦理〈大溪區大溪橋第二期整修工程〉,在整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本案榮獲2018國家卓越建設獎之最佳規劃設計類優質獎、第18屆行政院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第12屆勞動部公共工程金安獎佳作等多項殊榮。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6

按圖索驥 尋幽訪勝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7

「中正公園」位於「大溪橋」東端台地,始建於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原名「崁津公園」,占地三千餘坪,園內廣植樹木,中央設有理蕃紀念碑。之後日人遷徙此地原有的公墓,於大正元年(1912年)將其擴大改建成「大嵙崁公園」,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公園之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8

「大嵙崁公園」係由時任桃園廳長西美波倡議建立、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核准設置。公園內最初設有忠魂碑、大溪神社、大溪公會堂、大溪武德殿、相撲場、涼亭等建築;歲月荏苒,今日尚存大溪神社台基、石板參道、狛犬、部分石燈籠、土木局基準碑、忠魂碑圓形基座等歷史遺構。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19

其中「大溪神社」落成於昭和七年(1932年)10月30日,係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之〔御大典紀念事業〕為名而營建,是當時新竹州大溪郡轄下唯一的神社。社內奉祀日本開國三神祇(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以及在乙未戰爭攻台時殞命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0

「大溪神社」原配置有參道、社號標、下乘札、神明鳥居2基(其中一之鳥居和石狛犬皆由大溪菸草小賣人組合長加藤仁作出資奉納)、切妻造手水舍、石燈籠4對、石狛犬1對、玉垣與駁坎、神明造拜殿與本殿。戰後神社遭到國民政府廢止,並陸續拆除原有建物。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1

民國54年(1965年)在拜殿原址上建立一座涼亭,取名為「超然亭」,民國64年(1975年)又增建一層為「漢光樓」,可眺望崁津美景。爾後大溪區公所派員整修原參道並新設五對石燈籠,也將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石狛犬一對和石燈籠構件若干集中安置於參道旁至今。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2

日治大正九年(1920年),大嵙崁行政區劃名稱正式改為「大溪」,此公園也易名作「大溪公園」。昭和二年(1927年)5月29日,《臺灣日日新報》發起「臺灣八景」投票,當時地方官民共同策畫欲使大溪公園、角板山、五指山及內橫屏山等勝景擠入八景行列,但皆落榜。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3

同年8月25日最終評審時增設「臺灣十二勝」,桃園的大溪公園與角板山則皆入選。大溪知名畫家、有「臺展泰斗」美譽的呂鐵州(本名呂鼎鑄),常以素描方式描繪家鄉大嵙崁溪周遭之風景,留有名為《大溪公園》、《大溪鐵橋與舊線橋》等畫作,蔚為世人稱頌。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4

當時聞名北台灣的【崁津詩社】,也以遊賞大溪所見美景,彙集成飛橋臥波(大溪吊橋)、溪園聽濤(大溪公園)、石門織雨(石門水庫)、崁津歸帆(大漢溪)、蓮寺曉鐘(蓮座山)、靈塔斜陽(齋明寺)、角板嵐光(角板山)和鳥嘴含煙(金面山),合稱「崁津八景」,傳誦至今,成為地方美談。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5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人曾在「大溪公園」(今中正公園)境內興建大溪神社、武德殿、相撲場、公會堂、忠魂碑等建築物,目前公會堂仍保留原貌,而公園南端的神社拜殿後來改建為現在的「超然亭」,戶外相撲場被拆掉一度改成蓮花噴水池,2006年又變更作露天表演廣場。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6

日治時期的相撲場,周圍有四層座位,層層下凹,早年公學校學童在此比試相撲,是大溪街的盛事,也是老一輩大溪人的共同記憶;2017年,市府找來日本大金空調(DAIKIN)贊助500萬元建置相撲亭,於中央堆高成一個圓形土俵平台,與周邊四個看台結合,利用樹木供觀眾遮蔭,整體形成一個同心圓空間。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7

這座新建的相撲亭外觀以桃園虎頭山公園忠烈祠內的「手水舍」為藍圖設計,屋頂以唐式風格銅瓦包覆,並用四方柱支撐整座建築,而其柱、樑等主要結構均為檜木材質;市府請來大溪當地專業木工師傅指導,以榫接方式施作,廣場中央堆砌圓形土俵,重現舊時戶外相撲場的競技場景。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8

「大溪公園」內的涼亭特別多,各個都有段歷史,而遠看狀似斗笠的「復興亭」,最初原為「大基公」(祭祀無主孤魂)所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新竹州當局為撫慰征討泰雅族原住民而戰死的軍警,拆除並遷移此墓地,在原址建一石造方形尖碑,名為「忠魂碑」以資紀念。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29

明治卅三年(1900年),總督府開放樟腦業者進入原住民山地部落開採資源,泰雅族大嵙崁地區首當其衝,大豹共同體總頭目瓦旦,燮促率軍反抗,最終原住民聯軍戰敗,被迫遷徙至桃園復興一帶。日人所建「忠魂碑」為三段式構造物,第一段為圓形基座,第二段為浮雕雲紋的碑座,第三段則為主碑。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0

先總統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逝世,旋因蔣公生前曾駐蹕公園南端賓館,早晚常蒞公園散步,為紀念其在台貢獻而於該年將「大溪公園」更名為「中正公園」。民眾可在園內豐富的花木陪伴下,俯瞰大漢溪的河階地形,同時觀賞石門大壩、崁津大橋及大溪吊橋,因此又被稱為大溪人的後花園。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1

俯瞰為台灣形狀的「中正公園」,內部擁有豐富的休憩設施及自然園景,生態豐富。公園搭配大溪歷史與特色規劃帆船、陀螺、銅像、表演(今為大溪相撲亭)等四大廣場,其中「銅像廣場」以先總統蔣中正騎馬之塑像為主景,呈現北伐、抗日英姿煥發的氣勢。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2

遙想當年〔崁津歸帆〕的美麗景色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3

本日重點行程即是參觀『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簡稱大溪木博館)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4

當代博物館以「人」為核心,以連結生活的內容為基礎,透過有趣的展演鼓勵眾人參與。然而,除了人之外,也常有一些「另類館員」以博物館為家、在博物館工作,成為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超萌話題!例如在2020年7月下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就在IG貼上大腹便便的母鴨照,引發熱議!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5

你知道台灣的博物館也有另類館員嗎?『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有許多可愛的貓住民,於五周年館慶時登場的〔木博喵〕,就是個熱愛大溪的小男孩,目前在木博館工作,平常也和老街與園區的小動物們玩在一起,任務是帶領觀眾用「喵」的視角來認識大溪。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6

【大溪公會堂】入口處的銅鑄蔣公生平浮雕,昔日是由復興商工專校雕塑科主任葉松森率學生完成,作品全高五公尺,分作「追隨國父革命」、「領導抗戰」、「誓師北伐」及「建設台灣為反共基地」四塊,中段則為大理石製,上頭寫有「蔣公遺囑」與「蔣公嘉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7

今日作為木博館群「木家具館|木生活館」使用的【大溪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根據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所載為桃園廳下昭和天皇即位式〔御大典紀念事業〕的一部分,由大嵙崁支廳長毛利誠意邀集有志者在大嵙崁俱樂部開會商議公會堂建築相關事宜,營建費用預計五萬圓,並由民間出資建造。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8

【大溪公會堂】竣工落成於大正10年(1921年)2月,初期為一官民合用的公共場所,具有地方集會、產業議事、社會事業、藝文教育、紀念活動及接待貴賓等多項功能。大正12年(1923年)4月,攝政宮皇太子裕仁親王(後為昭和天皇)台灣行啓之際,該建築曾作為侍從官巡視時的休憩場所使用。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39

位於「大溪公園」(1909年開園)南端凸角處的【大溪公會堂】,地址為大溪郡大溪街大溪字興南三二,而其建築配置由一和(木造和館)、一洋(磚造洋館)的兩棟一層樓館舍共同組成,敷地三千餘坪,建築樓地板面積則為138坪,屬新竹州內的中等規模公會堂。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0

根據統計,解嚴時全台大約設有4500尊大大小小的蔣中正雕像,考慮到台灣本島的面積大小和人口分布,這樣的分布密度著實驚人,平均每平方英里有3尊雕像,在人口密集的區域更有數倍之多。【大溪公會堂】內的巨型蔣中正銅像,高逾五公尺,全台第二,係由國立藝專雕塑科副教授何恆雄製作完成。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1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吸納西方的建築元素,最先反映在貴族的宅邸,除了原來生活的日式住宅(和館),另外興建招待客人使用的西式住宅(洋館),成為一種「和洋折衷」的建築樣式。明治末期至大正時代,此類建築演變為中產階級的住宅形式而在民間逐漸普及。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2

「公會堂」亦起源於明治維新時期,一說可追溯到教育家福澤諭吉等人所興建的三田演說館(1875年)與明治會堂(1881年),當時作為一種傳播政經情報及舉行政治演講的公共空間,也具有俱樂部、娛樂場所之功能,後來漸漸演變成「市(縣)民會館」、「文化會館」等公眾設施。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3

台灣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殖民影響,於各地興建不少「公會堂」,全盛時期達到125座之多。其中,明治33年(1900年)集資起造的【基隆公會堂】最早,昭和15年(1940年)興建的【平溪公會堂】最晚;至於隸屬新竹州大溪郡的【大溪公會堂】,則是完工啟用於大正10年(1921年)。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4

桃園大溪設置「公會堂」之構想,最早見於大正4年(1915年)報載【大嵙崁紀念公館】為桃園廳下天皇即位〔御大典紀念事業〕的一部分,預計以1萬圓建設公館於公園內,並於翌年春季開館。當時8圓即可購買1日石的白米(約為今日150公斤,較一位成人一年的消費米量略多),此興建費用可謂鉅款。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5

大正7年(1918年),時任大嵙崁支廳長毛利誠意、實業家簡阿牛、秀才仕紳呂鷹揚等49名不同行業人士獲准設立〈財團法人大嵙崁公會〉。大正10年(1921年),【大溪公會堂】在眾人的催生之下落成,由於有著和館、洋館兩種空間,官民可在此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集會結社的方式也相當多元。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6

和館無疑為日人傳統生活形態的延伸,提供貴賓住宿、休息之用,而洋館功能及風格則是受到西化的影響,作為接待、起居、用餐的場所,不需脫鞋。雖查無洋館的確切設計者,但從【大溪公會堂】具備扇形拱圈、帶有橫飾之山牆及開窗、幾何圖樣的泥塑托座,皆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建築中常見之風格。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7

協盛木器:一泊.微笑相伴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8

協達木器行:步步高升親子組合桌椅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49

疫情期間採實聯制入館參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0

二戰之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大溪公會堂】的洋館空間曾被大溪初中借用作為教室,1949年6月21日改作蔣中正總統之行邸「大溪賓館」,推測1950年於原址增修為一層加強磚造平房。大溪居民僅在為蔣總統或夫人祝壽時才得以入內,然行館具體功能以及負責任務,當時均為機密,概不為外人得知。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1

蔣氏政權退守來台之後的總統行館多達34處,其中在大溪就有5處,包含角板山復興賓館、慈湖賓館、角板山花園賓館、頭寮賓館,以及由日本時代公會堂改建的「大溪賓館」。此處改為行館後,時常作為總統休憩(避暑、慶壽)、接待外賓、召見晤談等用途,四周警備相當森嚴。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2

TOP GUN 好大一支槍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3

據信是蔣總統夫人宋美齡以前愛用的西式烤爐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4

大溪可謂蔣氏政權退守來台第一處駐留的地點,擇定「大溪賓館」為居留之處,有其軍事戰略考量,是遇戰時為能「通信靈活」坐鎮指揮。另一方面,大溪的山光水色與蔣中正總統的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雷同,在南來北返的行程之間,是蔣氏短暫休憩的去處,也是靜思運籌國事之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5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逝世,「大溪賓館」於翌年開始整建,1978年公會堂的洋館區域作為「蔣公勛業陳列館」,展出3百餘幀照片,陳述蔣氏一生的豐功偉業。另外,行館原起居部份,包含會客室、廚房、餐廳、臥室、書房等設施則維持原樣,供民眾參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6

及至2003年,配合桃園縣政府的〔城鄉風貌計畫〕,原公會堂之洋館及增建建物、附屬庭園經修繕後委託民間頑石劇團(Stone Theatre),以淡化蔣氏威權統治色彩的「大溪藝文之家」名稱營運,並在2004年1月13日由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2005年10月作為桃園縣地方文化館重新啟用。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7

當時為回應打破威權的社會期待,運用藝術與文化連結社區居民,也讓場所精神回到【大溪公會堂】起造時的初衷。委託結束後,該園區於2016年10月21日納入『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所屬公有館舍之一,重新修繕後於2020年6月17日正式定名為「木家具館|木生活館」,對外開放參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8

【壹號館】顧名思義為木博館群第一棟修繕開放的空間;其為1920年代興建的日式高架平房建築,曾是大溪國小(大溪公學校)教職員宿舍。木博館接手前的住戶是大溪國中的英文老師陳茂林,其夫人陳王翠梧女士曾在屋裡教授裁縫,宿舍門口高掛「溪光縫紉補習班」的場景是許多大溪婦女的共同回憶。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59

在桃園大溪,每棟建築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位於普濟路33號、緊鄰「中正公園」的【大溪武德殿】,經歷了八十多年的歲月洗禮,建於1935年(昭和10年)的「它」仍保持著當年的宏偉,靜謐而莊嚴地矗立著,供世人窺探其樣貌。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0

「武德殿」現在通常指大日本帝國的〈財團法人大日本武德會〉昔日為推廣武道(包含劍道、柔道與弓道)而興建的道場,而其名稱襲自日本平安時代平安宮(又稱大內裏)裡頭的同名建築。今日除了日本本土之外,在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也有一些「武德殿」被保存下來。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1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由於武士封建制度結束與廢刀令的頒佈,傳統武士階級逐漸崩解,當時一部分武士轉為天皇轄下的警察或官員,在維持社會秩序的同時,也持續進行體能的鍛練。與此相應,因警務系統需要訓練有素且具武術能力的人才,「武道」便隨著地方警察習武風氣開始復興。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2

1895年(明治28年)在京都創建的〈財團法人大日本武德會〉,便是以振興、彰顯武道精神為目的,設置名為「武德殿」的武道場,提供警務人員修習劍道、柔道與弓道等傳統武術。日治時期,日本將完整的警察制度引入台灣,並在全台各地修建「武德殿」作為訓練警察武藝與戰技的根據地。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3

日治時期全台「武德殿」約有百餘處,目前僅存12處(州廳級2處、郡市級7處、街庄級3處),而桃園就保存了其中兩處,【大溪武德殿】屬於郡市級武德殿,當時就是一個可以進行正規劍道、柔道比賽的場地,另一處則為街庄級規模的【龍潭武德殿】。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4

我要打十個!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5

止戈為武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6

1934年(昭和9年)8月動工,11月8日立冬舉行上棟儀式的【大溪武德殿】,於翌年5月28日落成啟用,正式全名為「大日本武德會台灣本部新竹支部大溪支所演武場」,具有「郡市級武德會支所」之地位。其建物坪數約為56坪,結構以鋼筋混凝土等新式建材建造,屬近代和風樣式建築。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7

全木構造、黑瓦屋頂等是日式建築常見型態,然而台灣的「武德殿」多於1900年以後建造,當時受到西方建築概念與新式建築技術影響,例如【大溪武德殿】的外觀看似木造,但屋身其實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屋頂則用西式石綿板取代傳統黑瓦,使之成為一棟以日式為主、西式為輔的和洋折衷式建築。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8

【大溪武德殿】的建築形式源於日本傳統社殿,採入母屋造(歇山頂、九脊殿)屋頂,兩側加置破風板(屋頂上層的山形、類似倒V字的木板),屋頂正脊兩端收頭,不是使用常見的日式「鬼瓦」,而是採用兩端翹起的「鴟尾」(古代龍頭魚身的神獸,用意在防火、消災)形式,具有中國唐代建築風格。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69

室內部分,使用配置以神龕所在為中軸,進門右側為劍道場,左側為柔道場。由於劍道講求瞬間爆發力,為提供腳步強而有力的支點,因此使用木地板;柔道常有摔打動作,為避免訓練受傷,地板鋪設榻榻米,埋於地下的梁甚至運用彈簧支撐。挑高設計的天花板,採用平格天井,轉折處呈弧形的覆盆狀。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0

二戰之後改朝換代,由於鄰近的【大溪公會堂】被改作總統行館使用,並增設大溪憲兵隊單位,因此於1950年選址【大溪武德殿】作為隊部辦公室,附屬建築則為官兵宿舍(現為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溪分館)。期間將內部設置隔間、地板改鋪水泥、外牆覆蓋藍色油漆,柱子、欄杆等則被漆成白色。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1

憲兵隊於1999年搬離之後,【大溪武德殿】旋即由鎮公所進行一場大規模修繕,該修復工事是由來自金門的陳榮文及鹿港的施坤玉兩位匠師主導,整修後的武德殿屋頂保持原有的木質結構與青銅裝飾,建築四周牆面及護欄亦回復最初的洗石子面貌,並保留大量舊有屋瓦,重現其古樸清麗的模樣。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2

【大溪武德殿】於2004年1月13日登錄為桃園縣歷史建築,並委託大溪鎮圖書館管理,以租借場地的形式活化此古蹟空間。2015年,成為『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公有館舍之一,其附屬建築修繕及渡廊重建工程則於2016年5月竣工,目前不定期作為大型特展的展覽空間。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3

回顧八十餘年的建築生命史,【大溪武德殿】曾因應時代需求改建為不同用途的空間,幾經修復,今日所見外觀已重現日治時期的風貌,內部則作為展演大溪文化的場域。本展〔記憶.再生:大溪武德殿展演〕,嘗試挖掘過往的「記憶」,透過展演武德殿相關的故事,「再生」今日武德殿的建築精神。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4

這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早期在活化使用時因屬公有館舍,大多以機關的政策為導向,但到了近代,文資意識興起,則會參考大眾意見進行建物的活化再利用。【大溪武德殿】現由木博館管理,作為當地文史展示場域,結合周邊的11處場館以及多處街角館,一同創造大溪居民共有、共享的公共空間。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5

「建成商行」是早年大溪地區商業巨擘簡阿牛的商號兼住所,屋頂設計採用穹窿式結構,擁有翼塔和雙柱式的三開間,格局氣派宏偉。屋主簡阿牛堪稱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從一介庄民、透過從事樟腦製造逐漸累積資本與人脈,不僅富賈一方,更於1921年被任命為總督府評議員,社會地位至此攀上高峰。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6

早年大溪位處漢人與原住民生活領域的交界,雙方時有糾紛,因此林本源家族的始祖林平侯於清道光23年(1843年)在大溪興築了一座堡壘,作為宅邸與米倉用途。由於當時林平侯受清廷誥封為通議大夫,這座城池便被命名為「通議第」,基地總長216公尺、寬144公尺,四周圍牆高4公尺,厚達4.5公尺。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7

大溪的木器產業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人文素養孕育下,歷經百年時光的更迭,不管是在木料的供應或是技術的掌握上,都取得一定的口碑。民國50年代後,神桌、供桌、太師椅更因選材嚴謹、作工精細成為全台重鎮之一。最熱鬧時,木工製作的師傅最少就有2000人以上,木器行則是高達200多間。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大溪-78

其實『大溪老街』上的街屋並不是一開始就有漂亮的牌樓立面,1912年大溪推行「市區改正計畫」,每戶拆除自家臨路街屋的門面空間,並自行聘請工匠施作華麗的牌樓立面並設置亭仔腳,也就是騎樓,寫上商號或文雅的居室名稱,形成老街現在的面貌。

© 景點名稱: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 聯絡地址:335021 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11號後棟2樓
© 聯絡電話:(03)388-8600
©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30至下午5:00
© 休館日期:每週一休館,農曆除夕、大年初一休館
© 門票費用:免費參觀
© 大眾運輸:搭乘公車至「大溪站」、「大溪總站」,步行5分鐘即到。
© 官方網站:https://wem.tycg.gov.tw/Default.aspx
©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axiWoodartEcomuseum

海報記憶再生大溪武德殿展演.jpg

【桃園誌】尋訪武德殿 走進桃園的舊時光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004cnt008
走訪日式老建築│桃園大溪武德殿‧重現古樸樣貌
https://playing.ltn.com.tw/article/9774
【桃園景點】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武德殿
https://tyjls4851.pixnet.net/blog/post/355390990
街頭速寫:大溪公會堂暨蔣公紀念館
https://vocus.cc/article/66473712fd89780001f554eb
桃園景點|大溪木生活館,可賞景喝茶看展覽的蔣公紀念館
https://www.walkerland.com.tw/article/view/356093
大溪歷史館常設展-「開箱大溪」
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48702f762780a851df65d3d88aa0f3ff#front
百年木藝小鎮後來怎麼了?蛻變後的大溪 工藝之美打造獨一無二的地方生活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6858

2021大溪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蹟博物館〔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活力小太陽 的頭像
    活力小太陽

    活力小太陽

    活力小太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