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4_無圍牆的博物館: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相比北部遶境多以「謝范將軍」為主,因大溪普濟堂主祀關聖帝君,遶境隊伍較常以「三國將軍」在神轎前方開路護駕,種類跟在地社頭一樣多樣且複雜。不只關公,還有祂的「同事們和兒女」,例如:關平、周倉、張飛,甚至是關公的女兒關鳳,和智慧的象徵諸葛亮!各路「將軍」齊聚大溪,好似穿越時空體驗「三國無雙」,也因此大溪又被稱為「三國將軍的故鄉」。
以上照片與文字來自大溪木博館官網
木博館.1
台灣近代的木器木藝,當屬桃園大溪、苗栗三義和彰化鹿港最為知名,其中三義聚焦在木雕藝術,鹿港精於木刻神尊,而大溪則以訂製家具、神桌為主,如今即使系統家具、進口家具當道,台灣各地還是有不少人偏愛量身訂做、風雅又耐用的原木家具,而大溪,永遠是行家間的口袋名單。
木博館.2
1813年,「和平老街」開始發展,街屋是清代的建築,牌樓立面、中正公園、日式宿舍群是日治時期留下,整個大溪其實就是一座博物館。大溪從二十多年前開始進行街屋保留,2011起老屋陸續登錄,直到2015年3月28日,全台第一個以「木藝」為主題的生態博物館在大溪成立。
木博館.3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簡稱大溪木博館、木博館)沒有圍牆,在這個有機化的過程中,民間店家陸續成為「街角館」的一員,讓大溪人說自己的故事:「你到木器行、打鐵鋪、老旅社或豆干店,每個老闆都可以為旅人導覽大溪。」博物館裡收藏的不只是木藝,還有常民生活。
木博館.4
大溪木藝的發端源自1810年代,板橋林本源家族從唐山聘請木作匠師,到大溪興建佔地四甲的「通議第」,完工後,部分匠師留下定居,木藝開始在此紮根。從桃園復興順流而下的木頭幾乎都是珍貴木材,因此大溪匠師講求真材實料、榫接工法,傳承百年之後,如今以更多元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眼前。
木博館.5
【藝師館】為建於日治時代昭和16年(1941年)的大溪郡役所警察課宿舍。國民政府遷台後,故總統蔣中正於大溪設置行館,本棟宿舍改由其隨從、專司剪髮的俞濟昌先生一家居住。建築結構上以磚、木作為建材,屋面並鋪有日本瓦,設有雨淋板外牆,採地板抬高、木板隔間之設計。
木博館.6
日治時期公務員宿舍依據職員階級分配,主要分為「高等官官舍」(敕任、奏任)和「判任官官舍」兩大類。當時公部門營建官舍時,為了節省人力、物力,規劃出一套標準。自明治38年起(1905年),判任官以下官舍標準開始實施,分為甲、乙、丙、丁四種,【藝師館】屬於二戶建的丙種判任官官舍。
木博館.7
「丙種判任官舍」一般採雙併形式,面積約13~15坪。這座建築最為特殊之處,在於因為戰後使用方式改變,居住者將左右兩戶打通,其中一間的玄關、浴室和廚房改作其他用途。【藝師館】在修繕後於2016年10月21日成為『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一員,作為大溪木職人故事收集及展示的空間。
木博館.8
【藝師館】不僅展演具象的器物,更側重深蘊其間的精神與倫理,也就是在「人」與素材、道具之間的互動對話。隱身大溪木產業背後,有著一群默默付出、堅守崗位的職人們,他們的故事,呈現了大溪木藝傳承與工藝特色的多元面貌,也反映出大溪木工藝豐富與產業鏈完整的樣態。
木博館.9
「大溪農會倉庫」創建於昭和17年(1942年),最初稱為「桃園郡米穀統制組合倉庫」,為台灣日治時期沿用至戰後國民政府時期所使用的倉庫設施,當前本建物已登錄為桃園市歷史建築,並再利用規劃作為『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所屬館舍,以【六廿四故事館】之名開放參觀。
木博館.1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進入戰時經濟體制,因為戰爭局勢規模擴大且日漸緊張,台灣總督府遂於昭和14年(1939年)4月發布〈米穀配給統制規則〉及各項管理令,同年11月實行〈台灣米穀移出管理令〉以加強台灣地區的米穀控管。
木博館.11
昭和16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糧食更顯珍貴,翌年即發布〈台灣米穀應急措施令〉,規定除自家用米外的所有稻米均須全數售予政府,採取一種強制配給制度。日本政府並在各地興建米穀倉庫,為了有足夠的儲藏空間及營運效率,故在倉庫選址考量上,多設置於機關附近及交通節點。
木博館.12
戰後,全台倉庫均由台灣省政府糧食局接收,再撥借至各鄉鎮市農會使用。「大溪農會倉庫」因為鄰近總統行館,於1950年曾被憲兵隊短暫進駐此處,直至1999年憲兵隊遷出後,由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租賃予大溪區農會,作為食鹽肥料倉庫使用。
木博館.13
「大溪農會倉庫」為台灣少見保存完善的日治時期貯米倉庫,因而在2017年11月16日被桃園市政府登錄為宅第類歷史建築,並由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無償撥用予『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自2018年起展開調查研究、規劃設計與修復再利用工程,2021年10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參觀。
木博館.14
佔地達250坪的「大溪農會倉庫」,其建築為日治時代後期「統制倉」(統一型制的倉庫)。屋頂形式屬兩坡式屋頂,為大跨距之木桁架,屋架共有八組;建築壁體採用磚造及防潮壁,牆面上下皆有通氣窗,並以木條板封牆抹白灰作為裝飾,倉庫的設計兼具防潮、控溫以及防盜、防火等功能。
木博館.15
當前,倉庫已經改作【六廿四故事館】,做為推動大溪社頭文化、提升桃園市指定無形文化資產「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慶典」的核心空間,也是社頭成員共學的場所。博物館與社頭成員將共同策劃相關主題的展示與動態展演活動,是一座提供民眾了解、體驗、感受大溪六廿四文化的館舍。
木博館.16
【六廿四故事館】規劃一、二樓展區,一樓為常設展共有五區,分為「一起來熱鬧」、「走進遶境隊伍」、「六月大溪動起來」、「憨子弟精神」、「老糧倉新生命」;其中「一起來熱鬧」展區,透過大型牆面投影,感受慶典準備的氛圍,影音呈現社頭人傳承〔六月廿四〕慶典的敬神心意。
木博館.17
「走進遶境隊伍」展區,呈現各種豐富多彩的〔六月廿四〕遶境隊伍,介紹舞龍、舞獅、北管、將軍(大仙尪)、童仔等五種陣頭的入門知識與在地特色。首檔展覽邀請大溪共義團的關平、周倉將軍,和金鴻慈惠堂醒獅團的「趙雲獅」(五虎將之一)來呼應信仰核心-關聖帝君。
木博館.18
小羊咩最愛看迎神爺爺了
木博館.19
館內也陳列展示大溪農友團的「風雨雷電」四尊童仔,以及由共義團成員自行製作的神龍,除了彰顯社頭成立的農業特色外,在曾經是農業重要據點的倉庫中展出更是別具意義!特別推薦「童仔步跳舞機」,讓您跟著最基礎的「七星步」嗨起來,親身體驗藝陣練習時的活力與熱情!
木博館.20
「大仙尪(ㄨㄤ)仔」又稱大神尪仔、神將、將爺,是福建和台灣廟會及遶境活動中常見的陣頭表演之一。在表演過程中,演出者會將自身套入依據不同神祇模樣製作的大型人偶,並通常會配合北管或鑼鼓演奏,在街上遊行或者進入廟宇裡面。
木博館.21
發源自福建漳州或泉州地區的「大仙尪(ㄨㄤ)仔」,是將具備神性的神像巨大化,由信徒穿戴踩街遊行,遂行驅邪逐祟、保境安民的一種造型神祇。此種大型神偶,大的高達四尺八,有千里眼、順風耳、七爺、八爺等角色;也有比一人稍高的神偶,謂之「童仔」,常見者如濟公、土地公和太子爺。
木博館.22
宜蘭、桃園大溪、新北蘆洲合稱台灣三大神將窟,當中蘆洲被稱作「神將的故鄉」,在總數量與精緻度都較其他地區明顯突出。大溪除了神將團之外,也盛行「童仔」,這類小型神偶因為體型小、重量輕、扮相可愛,搭配多變的腳步及逼真的動作,舉手投足間能立刻帶起觀眾的情緒。
木博館.23
歷史上的中國本身沒有獅子,有關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初年,據《漢書.西域傳》所載,漢代文帝、景帝之時,天竺、獅子國的外使向漢室朝貢珍奇異獸,其中就包含了獅子。傳說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期發展成舞獅;南北朝則隨著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
木博館.24
今天漢族流行的舞獅主要分「北獅」、「南獅」兩種,前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後者則是盛行於華南、南洋及海外華人地區。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通常會是雌雄成對出現,演出性質較為接近雜耍;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居多,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兩人共舞一頭。
木博館.25
「南獅」又稱「醒獅」或「廣東獅」,獅頭以戲曲臉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巴和耳朵都可動作。在台灣,舞獅俗稱「弄獅」,而舞獅所組成之團體,則稱為「獅陣」或「獅團」,其以新竹為界劃分作「客家獅(開口獅)」與「閩南獅(閉口獅)」兩類。
木博館.26
在台灣,有不少別具特色的地方慶典,就像是地方上的共通語言,承載著跨時代記憶和「生活儀式感」,對於在地人的重要性更不亞於過年。然而,隨著現代社會快速變遷,都會區的民俗活動在面對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也逐漸趨於形式,與現代人生活的緊密度愈來愈低。
木博館.27
今日若是提到拜拜、繞境或祭典,一般人可能難以聯想,在車水馬龍的北部地區居然也有「大拜拜」!且規模全台數一數二!例如:每年的〔淡水大拜拜〕、〔新莊大拜拜〕、〔艋舺大拜拜〕以及〔大溪大拜拜〕,其重要程度對地方來說如同「第二個過年」,是許多人會排除萬難回家團聚的日子。
木博館.28
每年農曆六月廿四的〔大溪大拜拜〕,其實是「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的舉辦日子,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至今已有逾百年的歷史,更是第一個被桃園市登錄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在地居民參與度非常高,為北部代表性祭典之一。
木博館.29
被稱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也非浪得虛名,從農曆六月初一慶典籌備、到六月廿七送神回宮,在地人都有得忙活,特別在六月廿三的暗訪及祝壽、六月廿四的遶境慶典這兩天,大街小巷會擠滿「鬥鬧熱」的群眾,由當地不同產業組成的「社頭」也紛紛拿出壓箱絕活,一起歡慶關聖帝君聖誕。
木博館.30
現在是畫畫時間
木博館.31
一起來畫土地公
木博館.32
關聖帝君自古以來被視為「武財神」、「商業守護神」,是生意人崇祀對象,早先在台灣發展較好的地方幾乎都存在「關帝信仰」。這時關公不僅是三國演義裡的武勇角色,更像家族及地方守護神,尤其在疫病興盛、械鬥等危機四伏的年代,南北經商往來更需借助信仰安頓心神,祈求平安。
木博館.33
傳統上,民眾參與遶境祭典等儀式,不僅能夠宣揚神威、維持信仰,更是形塑「地方意識」、強化社區居民向心力的關鍵。在【大溪普濟堂】成立初期,正值大溪經濟鼎盛,當時的地方仕紳將此歸功於帝君保佑,參與「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慶典(大溪大拜拜)」更是不遺餘力。
木博館.34
【大溪普濟堂】的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慶典採「爐主制」,值年爐主就像「關公生日趴的總召集人」,有幸擔任者是莫大的榮耀。與辜顯榮及林獻堂同期、經商版圖橫跨「大三鶯」等地的大溪傳奇仕紳「簡阿牛」,就曾於大正五年(1916年)擔任過爐主,磋商大溪郡轄下十九保聯莊恭迎聖誕。
木博館.35
你看過扛著工具箱遶境的畫面嗎?若非親身走一遭,很難不落入傳統對陣頭的刻板印象,然而深入祭典現場,就會被地方人士的熱血給感染,尤其是由不同產業人士組成的「社頭」,是大溪對參與慶典之「迎神團體」的特有稱呼,每年遶境都有超過30組社頭參與,其中15組從日治時期成立至今已屆百年。
木博館.36
為彰顯產業特性,各社頭用不同的產業工具發展成特色陣,例如:零售商人「興安社」的算盤陣、木工業者「協義社」的木轎和墨斗陣、農民組成「農友團」的牛犁陣等,從大溪的百變社頭,也可以一窺日治時代以降大溪各行各業的興盛榮景。
木博館.37
〔大溪大拜拜〕是跟著時代在轉變的,演進到現代,因信念而聚集的社頭持續維繫著影響力,只要認同各社宗旨都可以參加,就像一般民間立案社團,多數有自己的運作系統、管理單位,且以在地人為大宗,更重視世代傳承,因而讓大溪的社頭留存率非常高,還有不少年輕人積極參與。
木博館.38
日本的祭典也十分有看頭
木博館.39
中央路99號的〔金興〕牌樓立面,位於客運總站旁交通動線上最醒目的位置,這裡昔日是李金興家族經營米穀買賣的據點「李公店」,面寬三開間,為老城區少見的宏偉街屋。大溪人對「李公店」的共同記憶除了現在的【燦坤3C大溪店】以外,還有早年李家族裔開設的陶然亭小吃、新進興木器行等等。
木博館.40
【全昌堂中藥房】自林家創始以來,今仍位於大溪區中央路120號,由後代子孫繼續經營;昔日【全昌堂齒科醫院】位於隔壁122號,現由林家後人轉做麵店生意,從其相鄰兩開間立面上的「全昌堂」字樣,還可一窺從前醫藥世家的事業足跡。
木博館.41
創始者林灶炎生於清同治10年(1871年),排行三男,兩歲失怙。灶炎年少時即自新竹北上大溪,選擇於上街漢藥房做學徒,26歲娶妻上街人士黃桃,自此落戶大溪,開枝散葉;此外,因原先漢藥房老闆不知何故離開,店舖便由灶炎夫婦承接。
木博館.42
林灶炎共育有四子二女,其四子皆從醫,長子林長春、三子林長清承續漢醫,次子林長茂於日本大學齒科畢業,四子林長燦則為青島醫學士。昭和11年(1936年),林灶炎逝世,長春將原老藥房半邊設立【博愛堂醫院】,長茂則於昭和14年(1939年)取得醫師資格,於原址增設【全昌堂齒科醫院】。
木博館.43
「全昌堂」反映了現代化的醫療進程,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的大溪仕紳林灶炎,他年少時學習中醫、開設中藥房(日治時期稱「藥種商」),次子林長茂則學習西醫,返台後在中藥房旁開設牙醫診所,現任屋主是林長茂么子林興和,40多年前父親過世後,林興和便把急診室空間改裝成麵店經營。
木博館.44
舊稱「大姑陷」、「大嵙崁」的大溪,緊鄰大漢溪畔,是桃園最早發展的城鎮。早年船帆順流而下銜接淡水河出海,商賈往來頻繁,特別是樟腦及茶葉等物產運輸仰賴水路,造就大溪產業的興盛,百年前的榮華光景,刻劃在老街兩側古宅立面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展現時代風貌。
木博館.45
今日大溪的生活型態雖然因時代演進而改變,但那份獨特的文化感,還在日常中持續醞釀;老城區林立的清代街屋建築,日治時期牌樓、中正公園和宿舍群,以及西洋建築語彙紋飾與中式傳統吉祥圖騰,人們可以到此探訪歷史,也能品嘗美食,甚至透過生活傳遞交流互動,整個大溪儼然成為一座博物館。
木博館.46
今年(2021年)11月中,『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宣告全面開館,公有館舍計有11座主題館、4個子展廳、8處服務設施,街區中還有32所民間街角館,形成博物館小鎮的走讀網絡,展現大溪生活多元面向及特色主題。全面開放的木博館以「WE PLUS」為宣傳,象徵綻放嶄新的面貌再升級。
木博館.47
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過了這個村可沒這個店
木博館.48
『大溪老街』主要是指位於桃園市大溪區上的和平路、中山路以及中央路所留存之歷史建築群。該區域因保存大量於日治時期所興建之街屋及牌樓立面,因而成為大溪最具代表性的景點。目前老街上的街屋多數已被桃園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當地產業發展下進行改建或再利用計畫。
木博館.49
今日大漢溪(舊稱大嵙崁溪)東岸一帶自清乾隆時期起漢人移墾成庄,嘉慶年間漳州籍移民合組〔福仁季〕,買下市街北段緊鄰港口區域,建立信仰中心的廟宇「福仁宮」以及店屋;接著林本源家族圈下市街中心地段土地,築構「通議第」作為墾拓山區的基地,迎來更多同籍移民進入。
木博館.50
台灣對外開港通商後,樟腦、茶葉貿易大興,作為河港集散地的大嵙崁街吸引大量的相關從業者,街區隨之擴張;後亦成為「開山撫番」的重鎮之一,清代官方在此設立撫墾總局、南雅廳,於19世紀末葉市街已發展出下街、上街、草店尾街、後尾街、新街及新南街等多個街區。
木博館.51
進入日治時期後,桃園廳長西美波於大正元年(1912年)7月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市街改正計畫,預定花費七年時間完成。計畫道路多為既有道路拉直拓寬為3間(約5.46公尺),包含目前的和平路、中央路、中山路等;各戶亭仔腳工事則由居民自行負責,店屋業主並依各自意願興建牌樓立面。
木博館.52
這波改建當中,曾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將常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在牌樓厝的立面上,此舉引來其他店家與居民仿效,使得『大溪老街』的街屋立面充滿了繁複的裝飾。一般住家以紅磚牌樓為主,至於店面則以歐洲風格之拱門梁柱搭配華麗的雕塑藝術。
木博館.53
較早落成的牌樓以外來裝飾為主,多為拱構造,並運用紅色面磚、洗石子等材料,爾後的牌樓開始出現樑構造、白色面磚、彩瓷等等;店屋外觀多元豐富,顯見沿街牌樓立面並無強制規範樣式,全由承作的泥匠師傅按業主意願,運用當時的技術與材料所營造,並突顯街區性質與業主個別偏好。
木博館.54
地處『大溪老街』的「福仁宮」,建立於清嘉慶18年(1813年),占地三百餘坪,為一座三殿式建築,在桃園市境內可算規模相當宏大的廟宇,也是大溪居民口中的「大廟」。屋頂皆為假四垂設計,中廳與廂房都設有兩支龍柱;主殿挑高與二層樓的後殿高度相當,象徵主祀及陪祀的神祇無大小之分。
木博館.55
「福仁宮」主祀「開漳聖王」,其人為唐朝將領,本名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官至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陳元光曾經率軍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卻在「蠻獠嘯亂」期間不幸身亡,百姓念其鴻恩便奏至朝廷,被德宗皇帝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並建廟奉祀。
木博館.56
順藤摸瓜
木博館.57
瓜田李下
木博館.58
出生在桃園大溪的已故藝人林秋鸞,藝名「鳳飛飛」,綽號「帽子歌后」。兒時的她跟著家人住在「普濟堂」廟後、當地人稱為「後尾仔」的蜿蜒巷弄裡;在其歌唱生涯中出版過各類唱片近百張,曾在1980年至1984年連續獲提名於金鐘獎最佳女歌手獎項,並於1982年及1983年兩度摘下桂冠。
木博館.59
車水馬龍
木博館.60
眼前這建築好像一座瞭望塔
木博館.61
大溪靠著河運之利,曾經商貿繁榮,當『和平老街』發展已達飽和,只有另謀老街南方之地,而這條街道就叫做「新南街」,也就是今日的「中山路」。短短230公尺、腳程不到5分鐘的距離,卻是日治時期的高級住宅區,包括礦業大亨簡阿牛、地方仕紳呂鷹揚、醫師、公務員,幢幢相依,彼此都是鄰居。
木博館.62
新南街68、69、70番為三崁店屋牌樓,從居中69番的匾額題字「蘭室」、落款「戊午年」和「仲冬立」 ,判斷應於該年冬天修建完成。牌樓落成不久,1919年2月呂鷹揚即為其子呂鐵州娶媳,時機十分巧合。此牌樓也是大嵙崁街內落款時間最早者,對於當時市街居民來說應具示範與指標性。
木博館.63
此三坎店屋牌樓強調中央軸線,對稱設計,一樓清水磚與洗石子構成辰野樣式的飾帶橫貫其中,營造如同為一座三開間大宅。牌樓以西式造型與裝飾為主,山牆中勳章紋飾的英文縮寫、姓氏表露建物所有權者,匾額「蘭室」則反映其漢學人文素養,頂部設有老鷹雕塑一座,寓意主人之名「鷹揚」。
木博館.64
呂鷹揚於27歲考中秀才,並補為廪膳生,之後設帳授徒,作育英才。1897年,租借新南街民房,成立「臺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後受聘為漢文教員。其人為大嵙崁街內較早到日本參訪者,在台灣的社交關係也常與日人交涉,並曾於《臺灣日日新報》發表詩文,常顯露出迎向文明、進步的期待。
木博館.65
其子呂鐵州從小喜愛繪畫,1923年父親過世後,他前往大稻埕經營繡莊,為顧客描繪繡花圖樣,並透過臨摹畫冊來精進畫藝。1927年,第一回官辦台展不幸落選,次年他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前往日本京都繪專(現京都藝大)習畫,終在第三回台展獲得特選的榮譽,更被譽為「台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
木博館.66
於1921年授配紳章的林源松,其祖父林登雲曾擔任林本源家族大嵙崁租館管事,隨林家開墾三層地區,進而累積資產成為頭寮望族。林源松於1919年買下新南街71-1、72與73番,隨即裝修為三坎店屋,牌樓匾額「燕居」兩字具有濃厚漢詩意味,亦反映屋主士紳階級的文學涵養。
木博館.67
新南街61、62番的牌樓在外觀造型上有相近的配置與建材,僅在裝飾圖像與匾額題字有所差異,勳章紋飾中間的家族「呂」姓符號,具有工業設計感,並運用於邊柱柱頭上,顯露濃厚的家族意識。兩坎牌匾分別題字「先記」、「永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鄭永南落款,其人與呂鷹揚同為桃園吟社成員。
木博館.68
1921年5月30日,「建成商行」於新南街58番(今中山路35號)新築落成,登記為「瓦葺土塊造平家1棟、建坪209坪9合7才」。這座三崁合一的街屋是早年大溪首富簡阿牛的商號兼住所,在造型、格局、材料、工法等都與其他街屋不一樣,十分宏偉壯觀、富麗堂皇。
木博館.69
屋主簡阿牛被時人稱為「本島實業界的霸者」,白手起家的他,雖然從事煤礦業僅有七、八年的時間,但其開採範圍幾乎包括大溪所有煤田,且投資事業涵蓋樟腦、茶葉、蔗糖、藍染、電氣、運輸;日治時期全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以「宛如水滸傳式人物」,來形容其戲劇性的一生。
木博館.70
此棟建物巍峨立於街道,構造雖說是瓦葺土塊造,但騎樓立面意圖打造成一座石砌洋房的外觀,而牌樓上的裝飾豐富多彩,則呼應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在穹頂的正中央,刻有家族姓氏「簡」字;而牌樓上的文字「KEN SEI SHO CO」則是「建成商行」日語發音的羅馬拼音,代表了建築的時代背景。
木博館.71
有趣的是,建物的圓頂鱗片昔日原為黃銅板包飾,穹窿屋瓦則採用黑瓦塗漆,盡顯簡家華貴,更是台灣民居街屋中少見之例。隨著簡阿牛於1923年離世,簡氏族人陸續搬離大溪,「建成商行」於1960年轉售大溪望族江家,但因缺乏養護,加上植物攀附、蟲蛀嚴重,而發生天花板崩塌及水泥剝落等情況。
木博館.72
每處街角都有好風景
木博館.73
『新南老街』除了巴洛克風格建築吸睛之外,還有一口百年古井也很受到遊客青睞。據悉,這口井約在一百多年前開挖,過去一直是老城區中山路以西居民的飲用水來源,雖然今日已功成身退,但每逢石門水庫缺水或自來水公司停水期間,該口井仍舊是附近民眾救急的「水龍頭」。
木博館.74
全長135公里的大漢溪(舊稱大嵙崁溪),被視為是大溪的母親河,位於淡水河上游,清末至日治初期盛產山林物產,如茶葉、樟腦、木材而聞名,這些物產透過大漢溪順流到台北艋舺和大稻埕,經過精製後再由淡水河出口,熱絡的商貿往來,造就了大溪老城區的興起。
木博館.75
大溪河運的黃金時期,船舶可由淡水、經大稻埕、艋舺、新莊直抵大溪,當時的大溪商家雲集,數量達三、四百之多。因為河運發達,人口聚集之後,衍生了生活木器的需求,如請木工師傅到家裡蓋房子、製作家具,這也造就大溪木器工藝的興起,傳承至今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
木博館.76
2012年,以歷史建築保存與活化議題為契機,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於大溪展開駐地計畫,開啟與地方的互動和溝通,盤點在地居民對於公共歷史建築活化運用之想法,建立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的想法被提出討論,最終凝聚成為在大溪建構「生態博物館」之共識。
木博館.77
以「木藝」產業文化為核心元素,連結在地常民生活,2015年3月,桃園首座市立博物館『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正式開館。木博館的英文縮寫為「WE」,「我們」代表了居民是木博館的主人,也是成立木博館之初,提出與地方一起出發、共創美好的倡議。
木博館.78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自開館以來,逐年修復大溪普濟路沿線的歷史建築群並分階段開館,持續連結在地社群,以這些「公有館」空間本身的故事出發,重新拼湊起地方生活記憶,同時連結在地文化的前世今生,落實以在地居民為主體的「生態博物館」精神。
木博館.79
此外,木博館更深入街區巷弄,邀請民間有故事的自主經營空間成為「街角館」夥伴,使木博館得以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場域中,呈現最貼近土地的地方人文故事。從2013年博物館籌備初期僅有的4間木器行,到今天已增加至20多個據點,地理位置遍佈大溪各個角落,共同展現大溪多元的常民文化樣貌。
木博館.80
大溪區最早稱爲「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爲「Takoham」之音譯。乾隆年間,到此開墾的漢人認爲「陷」字不吉利,就以地處河崁地形,以「崁」代「陷」成為「大姑崁」。清同治四年(1865年)李騰芳中舉,鄉民爲彰顯其科舉功名,又將地名改爲「大科崁」。
木博館.81
清朝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大嵙崁撫墾局,將「大科崁」改成「大嵙崁」,最後在1920年,台灣總督府將地名改作「大溪」,此名稱就沿用至今。2012年3月10日,由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票選活動,大溪鎮獲得第一名,人潮湧入帶動地方經濟繁榮,也重現大溪昔日榮光。
木博館.82
昔日由日人富永豐繪製的大溪地圖
📍 景點名稱: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 聯絡地址:335021 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11號後棟2樓
📍 聯絡電話:(03)388-8600
📍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30至下午5:00
📍 休館日期:每週一休館,農曆除夕、大年初一休館
📍 門票費用:免費參觀
📍 大眾運輸:搭乘公車至「大溪站」、「大溪總站」,步行5分鐘即到。
📍 官方網站:https://wem.tycg.gov.tw/Default.aspx
📍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axiWoodartEcomuseum
老糧倉變身「大溪六廿四故事館」 傳承百年關公聖誕慶典文化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694579
大溪六廿四故事館開館 發揚百年慶典文化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10/5/n13282629.htm
北台灣數一數二!農曆六月廿四,跟著在地人一起迎大溪大拜拜
https://walkin.tw/blog-1297/
與地方共同成長 生活與文化就是這座博物館最珍貴的收藏: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https://canopi.tw/culture-and-lifestyle/daxiwoodartecomuseum/
WE PLUS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全館開放 賞遊大溪生活第一站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064
2025大溪老街》13個美食必吃必買推薦!怎麼去一日遊看這篇
https://yiwulife.tw/daxi-old-street/
2025桃園大溪老街吃喝玩樂新玩法,最火紅的QQ和風豆腐酪、透明景觀電梯、老屋咖啡店、木造相撲場、日式舊宿舍
https://bobowin.blog/taoyuan-da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