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6~18-臺北傳統三大廟會慶典之「艋舺青山祭」
以上圖片來自:https://www.travel.taipei/ja/pictorial/article/21748
整場祭典會從農曆10月20、21日開始「暗訪」,進行晚間遶境;10月22日亦即「正日」當天,則會一早就起駕,繞行艋舺全境;直到10月23日靈安尊王誕辰法會之後,才告一段落。
今年(108年)「艋舺大拜拜」的路關是:
第一天國曆11月16日(農曆10月20日),遶行南萬華,即以前「雙園區」的範圍,為暗訪首日。
第二天國曆11月17日(農曆10月21日),遶行北萬華,即以前「龍山區」的範圍,為暗訪次日。
第三天國曆11月18日(農曆10月22日),遶行全萬華,為正日繞境。
青山宮-1
『艋舺青山宮』又稱為萬華青山宮、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通稱作「青山宮」,為肇建於1856年(清咸豐六年)的民間信仰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青山王),廟址位於萬華區貴陽街2段218號,因歷史悠久且具地方特色而被列為中華民國直轄市(台北市)市定古蹟。
青山宮-2
該廟自清治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之一,每逢青山靈安尊王壽誕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正日更為萬華年中慣例迎神中最為盛大者,俗稱「艋舺大拜拜」,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台北迎城隍」、「大龍峒保安宮之保生大帝出巡」並稱為台北市三大廟會慶典。
青山宮-3
歷時三載,於清咸豐九年完工的『艋舺青山宮』,雕梁畫棟、工藝精美,幾可與地方大廟龍山寺分庭抗禮。該廟建築本身因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而在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市定古蹟,更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及艋舺新興宮(現稱西門町天后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青山宮-4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基地面積184坪,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矩形縱深之街屋式建築。前殿為重簷歇山頂,簷間書有「敕封大宋明神」字樣,明間華麗精湛的八角形藻井,完全展現出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作風;大門上的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為國寶級匠師劉家正所繪製。
青山宮-5
台灣海棗俗稱為糠榔樹,早期遍佈於台灣沿海地區,曾度過千萬年的冰河時期,生命力強悍而與台灣油杉、台灣穗花杉及台灣蘇鐵並稱作「台灣四大奇木」。過去農業時代因為沒有塑膠製品,用糠榔做的掃帚是很常見的清潔工具,傳說它還具有掃天煞、地煞等趨吉避凶的效用,因此又被稱為「天地掃」。
青山宮-6
隨著對青山王信仰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慶典也一年比一年盛大,並陸續恢復了以往消逝的傳統,包括「真人陰陽司」和「天地掃」。在古早時期,參與廟會遶境、開臉扮將者都是以男性為主,女性的禁忌較多,而女信徒參與廟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手持掃帚在隊伍前端為神明開路。
青山宮-7
廟內主祀的青山靈安尊王,簡稱青山王、靈安尊王,是福建省泉州府三邑惠安縣的守護神,除了原有之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頗具司法神的職能,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故配祀有文武判官、陰陽司等諸司幕僚,以及范謝將軍(七爺八爺)、枷鎖將軍、馬使爺等諸位部將,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
青山宮-8
此神源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東漢、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張滾。建安十七年(西元212年),孫權徒至建業,張滾奉令鎮守泉州惠安,嘗營於青山之下,以禦海寇。其人正直廉潔且宅心仁厚,於地方頗有治績,卒後鄉民奉之為神,稱「青山王」;明代何喬遠所著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張此說。
青山宮-9
其二:五代十國時,閩國將軍張悃奉命鎮守惠安一帶,防備海盜。張悃生前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被尊稱為「青山王」。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書有:「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青山宮-10
傳說張將軍原葬在惠安縣衙門附近,惠安縣每有新官上任,皆前往祭之。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原不去謁墓,後因民意沸騰,不得已而前往祭拜時,墓碑突然傾倒,才看到墓碑上竟刻有一首五言絕句:「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
青山宮-11
縣令崔知節聞之大驚,並將其墓遷往縣南三十里之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鎮青山東麓),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被鄉民尊稱為「青山王」,被視為青山的山神與地方的境主。神在惠安縣境屢有顯化,祈求必應,每屆歲除,男女老幼俱寢廟中,天曉始歸,謂可去一年之災。
青山宮-12
小羊咩姊姊超愛看廟會迎神
青山宮-13
艋舺在清咸豐四年(1854年)發生瘟疫,祖籍泉州府惠安縣的漁民,特地將家鄉的守護神青山靈安尊王之神像分靈至艋舺。據說當時他們從大溪口(今貴陽街二段底第一水門附近)登岸,隊伍途經舊街(今西園路),神輿突不能舉,公議擲誥問神卜地,遂於此建小廟奉祀。
青山宮-14
隨後由於青山王靈驗的神蹟廣為流傳,凡至廟中求神庇佑者皆無恙,使得善信日增。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街董有鑑於此,乃倡議在艋舺貨物貿易集散的蕃薯市街(今貴陽街現址)建築新廟,歷時三載而於咸豐九年(1859年)落成。
青山宮-15
相對於現代化都市生活,像我這樣在老街舊城長大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生活經驗,每年在某些固定日期,馬路上會出現非常多隊伍,軒社沿路吹奏嗩吶、敲響鑼鼓,引領後頭大仙尪仔威嚴徐行,最後是眾人簇擁的神轎,大人們說這就是「迎鬧熱」。
青山宮-16
小時候的我從沒搞清楚到底是哪幾天「迎鬧熱」,反正常常有,也搞不清楚各陣頭之間有什麼區別,只知道大仙尪仔中比較高的是七爺、比較矮的是八爺,最期待的是搶拿「鹹光餅」,大人常講吃了可以保平安,但對小孩子來說有得吃就很高興,平不平安倒是其次了。
青山宮-17
時至今日,多數台北的傳統聚落仍持續舉辦廟會祭典,且有其獨特的文化傳承及地方風格,而當中最是盛大且為人所知者當屬台北盆地淡水河發展歷史中,最重要的四個港口:新莊、淡水、大稻埕、艋舺(依照每年舉辦時間順序排列),這四個祭典共同特色是皆有舉辦晚上進行的暗訪遶境。
青山宮-18
八爺似乎正在用很俏皮的眼神看著我...呵呵
青山宮-19
小時候的我們對於這些大仙尪仔總是又愛又怕
青山宮-20
提到艋舺,多數人都有著幫派、街友、紅燈區等刻板印象,對民俗愛好者則期待北台灣年末最後一場大型祭典,也就是俗稱的「艋舺大拜拜」。農曆十月二十、二十一日連兩晚是青山王「暗訪」,由艋舺五個軒社、八將團負責,路線走遍整個萬華地區,包括西門町、華西街、環南市場、加蚋仔等。
青山宮-21
有別於大眾所熟知的迎神繞境活動,前二日在南、北萬華進行的「暗訪」,是以夜時出巡鎮煞驅邪、賞善罰惡、平瘟安境為目的,所以在過往傳統上,繞境隊伍會在入夜之後出發,陣頭與神轎皆停鑼息鼓、默默前行,途經家戶都需門窗緊閉,不得窺視、以免犯煞,與今時今日喧騰、熱鬧的氣氛截然不同。
青山宮-22
暗訪隊伍中重視許多細節,其中包含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意涵,如「報馬仔」是隊伍的前鋒,身負探路及報信的責任;接著是代表五營兵馬的「五方旗」;「土地公轎」則為帶路使者;後方還有由地方軒社「贊境」的八將團、轎前燈、馬頭鑼及哨角隊,做為青山王駕前前導,最後才是王爺的神轎。
青山宮-23
隨著夜色越深,暗訪活動也越顯熱鬧,街頭行駛的車輛耐心等待隊伍經過,不絕於耳的鞭炮聲響、嗩吶吹奏、鑼鼓喧天,在煙霧瀰漫和鞭炮點燃的紅光中,青山王神轎悄悄劃過周遭,不僅帶來平安的祈福,無形中也成為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
青山宮-24
「正日」遶境則在農曆10月22日舉行,和「暗訪」最大不同之處,除了於中午12點前起行,並有各路神明護駕接送,萬華地區的大小寺廟陣頭齊出,舞龍舞獅、八將團、大仙尪仔與諸多藝陣會沿路表演,奉香隨行的信眾也會幫忙發送「鹹光餅」,全萬華幾乎被前來看熱鬧的居民們擠得水洩不通。
青山宮-25
被譽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的「青山王祭典」,又被稱作是「艋舺大拜拜」、「萬華小過年」、「十月二二」、「迎青山王」,遶境之陣頭規模可達200餘陣,其中青山王駕前護衛部將「八將團」隨同主神一同壓軸登場時,其肅穆又不寒而慄的氣氛,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青山宮-26
踩著有力的步伐,手持各種刑具,鎖鏈鏗鏘作響,中間的白鶴童子提著葫蘆引路,這團特別的藝陣,可不是一般的「八家將」或「官將首」,他們是專屬於靈安尊王的駕前護衛「八將團」,是由枷、鎖將軍演變而來的系統,專門負責捉拿惡鬼、掃蕩妖邪。
青山宮-27
「八將團」的最大特色就是他們並不是職業陣頭,其成軍歷史可追溯至民國四十幾年,最早是由於男性幼童因為體弱多病,家中長輩遂向青山王許願,若小男孩能平安長大,成人後必定於青山王祭典期間,隨青山王出巡扮將隨行,並且沿路發放鹹光餅與符令給予信眾護佑平安。
青山宮-28
作為「將腳」的信眾在出團前必須齋戒三天,且不近女色,才能為靈安尊王效力。人員分為紅綠兩班各四名,紅面持鎖為鎖將軍,綠面持枷為枷將軍,其餘六人分持火籤、虎頭牌、大刀、釘錘、釘板、虎頭鍘等。另外還有一名臉畫白鶴、手捧葫蘆的「引路童子」,是從團員的孩子當中遴選而來。
青山宮-29
農曆10月22日的「正日」遶境是祭典重頭戲,參與贊境活動的單位也較前兩日的「暗訪」大幅增加。遶境的規模與範圍,從日治時期原有的艋舺,逐漸擴大至北邊西門町、南邊加蚋仔,幾乎走遍整個萬華地區;過去沿途的地方家戶還會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甚至席開數桌宴請親友,然而此一習俗今日已消失。
青山宮-30
祭典要到廟方於農曆10月23日,在『艋舺青山宮』廟前廣場為靈安尊王舉行祝壽典禮,在神明面前擲筊選出次一年度的爐主1人、副爐主2人及頭家數十人,出巡的靈安尊王軟身二祖神像昇座回正殿神房,並送境內友宮諸神佛回廟之後,最末舉行謝天犒賞和平安福宴,活動才正式落幕。
青山宮-31
此活動不僅是台北市三大廟會之一,文資局更於2010年將「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公告為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信仰,予以保存。祭典期間行經萬華,可見到人們沿路搭設香案、紅壇,用虔誠的心迎接青山王的到來,表達神明與信徒之間的深刻聯繫。
青山宮-32
然而相較於「雞籠中元祭」、「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等等重要民俗,多數台北人並不知道『艋舺青山宮』的文化重要性,期待更多人認識、參與青山宮遶境活動,讓此一重要無形文化資產能永續傳統、發揚光大。
青山宮-33
台灣廟會及遶境活動中常見的「大仙尪仔」,又稱大仙翁仔、大神尪仔、神將、將爺,是一種依據不同神祇模樣而製作的大型人偶,身長通常高於成人兩倍。在閩南語當中,「大仙」意思是個頭高大,「尪仔」則形容扛弄者在裡頭控制就如同操縱布偶一樣。
青山宮-34
「大仙尪仔」相傳發源自宜蘭地區。大約在19世紀末期,蘭陽平原的北管分為「西皮」與「福路」兩派,各自較勁,據說一開始是西皮派使出舞龍,福路派見狀便扛出三太子的人偶,象徵「哪吒抽龍筋」,西皮派不甘示弱,也扛出李靖的人偶,以示「李靖收哪吒」,就這樣一來一往,為廟會活動增添趣味性。
青山宮-35
流傳至今,在各項廟宇神明遶境、出巡、刈香等活動中,都可看到「大仙尪仔」的蹤影,是台灣民俗陣頭不可或缺的一陣。常見的神將有范謝將軍(七爺八爺)、韓盧將軍(捉拿二將)、千里眼、順風耳、四大元帥、五營神將、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二郎神君、濟公、土地公、鍾馗等等。
青山宮-36
小羊咩勇敢地上前合照(在路上出巡走動的她暫時還不敢靠近)
青山宮-37
萬華的囝仔
青山宮-38
看在媽咪辛苦揹著書包,牽大寶、抱二寶的份上,總算從神轎班的手裡拿到四個鹹光餅。
青山宮-39
神明的軍糧讓信眾吃了保平安
☆ 艋舺青山宮
☉ 官網:http://monga-qingshan-temple.tw/infolist
☉ 地址:108 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
☉ 電話:(02)2382-2296
☉ 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22:00
艋舺大拜拜 萬華地區的傳統巡禮
https://cultureexpress.taipei/topics_content.aspx?id=101
艋舺有大事──青山王祭 即將登場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98
艋舺青山王祭周六登場 帶年輕人體驗廟會文化
https://ctee.com.tw/livenews/ch/chinatimes/20191114003623-260405
寶島神很大/扮將傳奇:靈安尊王專屬部隊 駕前八將
https://baodao.setn.com/news/608735
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 合境平安八將出巡
https://bobee.nownews.com/20201203-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