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_大熱天不要一直躲在冷氣房,快跟上這兩個小妞的腳步,一起到公園來尬車吧!
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
以上照片取自臺博館官網
二二八公園.1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坐落於臺北火車站前、館前路底,原名為「臺北公園」,後改稱「臺北新公園」(因落成時間相對圓山公園晚);範圍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接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地點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二二八公園.2
清治時期,在今日『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範圍內,除了光緒14年(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南側水池)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未有太多開發。直至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才開始著手計畫在此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
二二八公園.3
此公園起建於明治32年(1899年),直到明治41年(1908年)初步落成,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原名「臺北公園」。由於其興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明治30年(1897年)啟用的「圓山公園」(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所以改名為「臺北新公園」。
二二八公園.4
「臺北新公園」因為位置鄰近臺灣總督府等行政機關與臺北日人聚居地,因此經常成為政策活動的舉辦地點,例如在昭和10年(1935年)底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當中,新公園亦為主要會場之一。園內也曾建有祭祀日本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臺北天滿宮」。
二二八公園.5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34年(1945年)接管臺灣,民國36年(1947年)2月28日本島爆發〔二二八事件〕,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公園內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
二二八公園.6
民國85年(1996年)2月28日,適逢豎立於公園內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正式揭碑,以及基於歷史上的意涵,在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主導下,「臺北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並於隔年在公園內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二二八公園.7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範圍內,除了位於北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位於中央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以及位於東南側的「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等公家機關外,還有自日治時期即闢建的露天音樂台、涼亭、拱橋、池塘及綠地步道,以及近年新建的兒童遊戲場。
二二八公園.8
新車試駕
二二八公園.9
作伙來尬車
二二八公園.10
風一樣的女孩
二二八公園.11
我也想跟姊姊一樣騎滑板車(長大了不想再騎滑步車)
二二八公園.12
一起兜風去
二二八公園.13
公園一隅還有一座面積不算小的兒童遊戲場
二二八公園.14
大熱天的來公園玩似乎有點不智啊
二二八公園.15
趁著太陽公公被雲遮住的空檔來玩一下溜滑梯
二二八公園.16
兩個小妞莫名玩起撿樹葉的遊戲
二二八公園.17
小孩子總是比較容易滿足(把樹葉當成寶物)
二二八公園.18
在孩童與家長的殷殷期盼下,2016年,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在「大安森林公園」打造了一座Q版恐龍造型磨石子溜滑梯,坐落在面積廣達142坪的大沙坑中,是全台第一座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安全規範的磨石子溜滑梯,甫一開放就受到大小朋友的喜歡。
二二八公園.19
同年年底,臺北市公燈處再接再厲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打造全台第二座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安全規範的磨石子溜滑梯,且地面採用自然細砂取代過去的橡膠軟墊,面積達到120坪,有如一處無框架的砂坑遊戲世界,也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注入一道新景色。
二二八公園.20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附屬遊戲場改善工程完成並檢驗合格開放以來,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有樹蔭涼爽的大沙坑、刺激好玩的攀岩牆、親子同樂的磨石子溜滑梯、讓幼兒更安全的包覆式盪鞦韆等等,全新風貌的遊戲場,成為假日親子共遊的熱門選項。
二二八公園.21
1950年代左右,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西側的懷寧街曾有眾多臨時攤販沿著公園邊緣匯集,販賣各式小吃與飲品,其中以「公園號酸梅湯」及「三葉莊冰淇淋」最為著名,前者遷址後仍持續營業至今,後者則隨著三葉莊旅店改建為商業大樓後而停業消失。
土銀展示館.1
「勸業銀行舊廈」是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臺北車站站前商圈的一幢產業建築,與『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隔街對望,為臺北市市定古蹟。原由日本勸業銀行建於日治昭和七年(1932年) 、並做為該行臺北支店使用,戰後由臺灣土地銀行接收、並曾為總行所在地。
土銀展示館.2
1945年,原作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的「勸業銀行舊廈」被國民政府接收,作為日後的臺灣土地銀行總行。1965年土銀總行遷至附近的建業大樓,此館便開始閒置;蕭錚任土銀董事長期間,臺灣現代建築大師漢寶德曾於1972年提出保留原有建築,在上方加蓋風格相同之樓層的規劃案,但最終並未施行。
土銀展示館.3
土銀總行辦公室於1980年代散佈在舊有行舍及建業大樓一、二、三、五、九、十樓及懷寧大樓三、八、九、十樓等三處,自有面積僅佔28%、租用辦公廳面積達72%,原先舊廈則外牆多處剝落、破損,走廊上花石亦曾掉落,加上窗戶多已不能推動,使員工深感不便,也認為有損銀行形象。
土銀展示館.4
原先土銀在蒐購隔鄰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後,想以總行建築老舊、內部空間不足且陰溼等理由將兩棟建物一併拆除,改建為新大樓。1987年,土銀提出總經費四億一千七百九十六萬元的新大樓興建計畫,預計分五年完成。
土銀展示館.5
印象中姊姊最後打翻了這瓶泡泡水還被媽媽臭罵了一頓 ^^"
土銀展示館.6
來來來⋯我們快進去吹冷氣(戶外真的好曬啊)
土銀展示館.7
1987年4月30日,臺灣省議員洪木村、陳金德、簡盛義在審查土銀預算時給予意見說,土銀總行雖已老舊,但頗具特色,打掉重建未免可惜,望土銀再作評估。知名學者暨美術家林惺嶽亦投稿《聯合報》,認為「勸業銀行舊廈」雖是日人設計,但建築材料與工人仍出自臺灣本地,不能忽視先民的成就。
土銀展示館.8
之後包括夏鑄九、翁金山、黃文亮、李乾朗、吳光庭等學者皆發聲要求保存「勸業銀行舊廈」,臺北市政府於1989年5月8日上午的市政會議上決定順從民意,報請內政部將其核定為古蹟。1991年4月2日,內政部以「勸業銀行舊廈」是西潮影響東方文化的具體例證,具有保存價值,決議列為三級古蹟。
土銀展示館.9
為解決『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館方原先計畫將館前路的中油大樓整建為新展覽空間,拖延數年後破局,遂改將館方斜對面的「勸業銀行舊廈」納入新分館,由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洲民規畫設計、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監造,福清營造作本體清理及修復工程。
土銀展示館.10
參觀室內展館需要戴上口罩方可進入
土銀展示館.11
乎有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而來
土銀展示館.12
有怪獸~有怪獸~有怪獸~纏著我~有怪獸~大怪獸~醜怪獸~粘著我~張開嘴一口又一口啃著我~
土銀展示館.13
修繕工程於2007年2月8日動工,時任總統陳水扁、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土地銀行董事長吳繁治等人參與典禮。『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地自日本延請左官工事匠師小松七郎前來指導傳統工法,以修復總行建物上的浮雕、泥塑等古典裝飾。
土銀展示館.14
『國立臺灣博物館』將修復後的「勸業銀行舊廈」用途定位為探討古生物演化的自然史博物館,定名作『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內部展出恐龍等古生物化石,如懷有身孕的胡氏貴州龍化石、內含胚胎的竊蛋龍蛋化石等,頗具教育意義。
土銀展示館.15
地球至今已經歷過至少五次的生物大滅絕,讓我們瞭解到生命脆弱的一面,卻也同時顯現生命的無比韌性。每次的大滅絕事件,都讓當時大多數的生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失殆盡。然而,存活下來的少數生物,卻也發揮了牠們堅毅的韌性,隨著時間推演,造就了後世更加繁盛且多樣的生命。
土銀展示館.16
『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常設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即日起展覽至2022年年底,從化石(史前生物遺蹟)上的紀錄,揭開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以及早期的生命為了適應地球形成初期的惡劣環境,所做的努力和改變。
土銀展示館.17
地球約莫形成於46億年前,在整個冥古宙中從一個熾熱的球體岩漿逐漸冷卻固化,並出現原始的海洋、陸地與大氣;而最古老的微體生物化石在距今約35億年前的岩層裡被發現。達爾文曾經說過演化就是從一汪溫暖的小池塘開始,真是如此嗎?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仍在持續追尋答案。
土銀展示館.18
生命起源於水中,悠游了數億年。在所有陸棲動物的足跡裡,最早的就是4億5千萬年前多足類的節肢動物,而在泥盆紀晚期(大約3億6千5百萬年前),由真掌鰭魚演化的始螈類,開始出現肺與四肢,並且在水邊爬行、嘗試登陸,最後終於離開了水域,成為首批的兩棲先鋒。
土銀展示館.19
土地銀行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將列為古蹟的原土銀總行建物(勸業銀行舊廈),修復後委由臺博館管理營運,成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2010年完工啟用,1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往後民眾只要花30元的門票錢,就能一次參觀臺博館本館以及古生物館(土銀展示館)這兩個展場。
土銀展示館.20
『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坐落在臺北市襄陽路上,1933年建成,日治時期是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1945年後被臺灣土地銀行接收,成為總行所在地。1965年土銀遷至附近的「建業大樓」,這棟建築便開始閒置,直至1991年5月24日被內政部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
土銀展示館.21
2006年土銀與臺博館合作,展開古蹟修復再利用,土銀閒置建物搖身一變成為臺博館第二展館,定位為探討古生物演化的自然史博物館,這也是臺灣首座以古生物演化史為經營方向的專門博物館。開館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有全長27米的「黃河巨龍」與暴龍等恐龍化石。
土銀展示館.22
走進『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據大廳的恐龍複製化石,包括體積大得駭人卻吃素的「黃河巨龍」,一旁則是張牙舞爪的「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的王者,身邊另外圍繞著五、六隻體型嬌小但身手矯健的迅掠龍,展現他們團體獵食的特性。
土銀展示館.23
雖然臺灣並沒有挖掘到恐龍化石,但仍有不少古生物化石出土;『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了不少包括恐龍在內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原本沒有適當的場地展出,而古生物館(土銀展示館)的挑高與長度剛好符合,也讓臺博館試圖將臺灣擺入生命源起的世界版圖之內的夢想得以實現。
土銀展示館.24
館內常設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從46億年前地表受到隕石與彗星撞擊、地球誕生的「太古宙」開始,接著是5億4千多萬年前的「古生代」,此時出現「陸棲霸主」恐龍,長度動輒達60-70公尺,在地球生活了近2億年,在「中生代」時期尤為活躍;而「新生代」則是哺乳動物高度演化的時代。
土銀展示館.25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在中生代最具優勢且最繁盛的脊椎動物,最早出現於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在侏羅紀、白堊紀中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4千萬年之久,並涉足天空和海洋。
土銀展示館.26
自從1822年,人類在英國的曼徹斯特發現一具禽龍(學名:Iguanodon)化石以來,這種生物的骨架化石因為構造奇妙、和現存生物差異頗多,就迅速成為了全球博物館的熱門展覽品;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其主場館「水晶宮」是全球首次展出恐龍化石的地方。
土銀展示館.27
隨著一批又一批的恐龍化石被挖掘出來,恐龍這一生物逐漸被地球上的人類所熟知。在20世紀中後期,隨著電影工業在美國好萊塢的興起,恐龍開始去學術化、去高雅化,逐漸變為現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
土銀展示館.28
日本在二戰後也把恐龍作為怪獸特攝片的直接靈感來源之一,例如《哥吉拉》系列電影,演出集數高達28集。21世紀開始,美國的恐龍小說及改編電影《失落的世界》和《侏羅紀公園》系列造成轟動,分別於1990年代和2010年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恐龍熱」。
土銀展示館.29
歷史上可追溯到最早的恐龍化石明確紀錄是在1677年,由當時英國牛津大學的博物學家羅伯特.普勞特率先發現,這批化石後來於1824年被英國地質學家威廉.布克蘭命名為「斑龍」;至於恐龍的學名Dinosauria則是在1842年由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正式提出,意為「恐怖的蜥蜴」。
土銀展示館.30
早期人們都將恐龍視為蜥蜴的近親,認為牠們是一種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進入19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始祖鳥」的化石於1861年被發現,其骨架結構和「美頜龍(細頸龍)」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身上是否覆蓋有羽毛,「恐龍與鳥類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關係」開始獲得科學界的支持。
土銀展示館.31
到了2010年代,從鳥類基因庫內的分子生物學推斷,完全確定了「鳥」和「恐龍」之間的演化關係,鳥類從「恐龍的後代」更進一步被認定為「唯一存活至今的恐龍類群」,在博物館展品、書籍繪本、或者電影中的很多知名獸腳類恐龍(例如暴龍等)也被更新為有羽毛的形象。
土銀展示館.32
這是外星生物吧@@
土銀展示館.33
博物館驚魂夜
土銀展示館.34
陸地生物的體型受限於地球重力,恐龍可以成為最大的陸地生物,就是因為牠們有著結實的骨架足以承受地球重力。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下目恐龍也要比牠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一些巨型的史前陸生哺乳動物,例如巨犀和猛獁,在恐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土銀展示館.35
在中生代的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公尺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而從現有保存狀況較好的化石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其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被發現於非洲的坦尚尼亞,身長估計超過26公尺,頭部可高舉至離地面13公尺,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
土銀展示館.36
空襲警報
土銀展示館.37
僅有少數的現代海洋生物之體型接近或超過大型蜥腳類恐龍,最為人熟知的是「藍鯨」,體重可以達到173噸,身長超過33米。不過眼前懸掛在博物館挑高十米天花板上的骨架化石則屬於「布氏鯨」,雄性平均體長11.9米,雌性平均約12米,成年體重可達12-25噸。
土銀展示館.38
長毛象又被稱為「猛獁象(Mammoth)」,是一種已滅絕的古代哺乳動物,是長鼻目象科中特化的一類,其體型大小近似於現代的亞洲象,肩高4米,重達6-8噸,個別雄性的體重超過12噸,周身覆蓋有棕色長毛,長達1米,且有內層絨毛,可以抵禦嚴寒,其門齒向上彎曲,是外型上的一大特徵。
土銀展示館.39
「猛獁象(Mammoth)」的頭部很高而且尖,肩膀向上隆起有如駝背狀,可能藏有大量的脂肪。牠們的皮膚與現代象差不多厚,而皮下脂肪層則厚達8厘米,功能就像鯨魚的鯨脂一樣,具有極佳的保溫效果。牠們的象牙比現代象更為彎曲,目的可能是用來清除地面的積雪以便尋找食物。
土銀展示館.40
數個世紀以前,「猛獁象(Mammoth)」的骨骼與屍體就已被人們發現,最早出土於西伯利亞,而「Mammoth」一字其實是源自俄羅斯語「Mamoth Mamont(遺骸)」。到目前為止,史前獵人一直是「猛獁象(Mammoth)」滅絕的元凶,但最新研究認為,氣候變遷才是讓牠們的死亡的主因。
☆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古生物館)
※地址:100007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本館斜對面)
※電話:(02)2314-2699
※時間:週二到週日每日09:30-17:00|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交通:從臺北車站(M5出口)步行約10分鐘或可搭乘臺北捷運在臺大醫院站4號出口出站
※票價:全票30元|半票15元
※官網:https://www.ntm.gov.tw/
古蹟成恐龍窩! 土銀總行變身博物館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00121000960-260115?chdtv
土銀展示館 在百年古蹟欣賞恐龍化石
https://blog.xinmedia.com/article/180540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銀展示館
https://tripmoment.com/Trip/16668
台北親子景點》土銀展示館,恐龍主題,金庫發大財,30元便宜門票玩一天
https://myjourney.tw/landbank/
【台北景點】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超大恐龍展
https://carolblogtw.com/taiwan-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