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11.24~28_虎航「易」起GO:北陸五天四夜,全家六大兩小

104_2_m.jpg

170_2_m.jpg

104_5_m.jpg

以上照片來自:福井縣觀光旅遊網

https://www.fuku-e.com/fukutabi/detail_21.html

面臨日本海,又擁有敦賀灣(若狹灣的支灣)天然良港的敦賀市,自古就是近畿與北陸道連結的要衝。在這裡有座超級能量景點「氣比神宮」,神宮裡坐鎮的是北陸道的總守護神,被在地人稱為「氣大人」。逾1300年歷史的神宮入口,有一座建於西元1645年的大鳥居高達11公尺,與奈良縣的春日大社、廣島縣的嚴島神社並列日本三大木造鳥居,被列為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財產。詩人松尾芭蕉於「奧之細道」旅途中也曾造訪此地,因此神宮內可見松尾芭蕉的雕像及俳句碑。神宮內湧出的清水「長命水」據說能保佑人們消災解厄,成為旅人必訪的人氣能量景點。

易遊網【旅展清艙】合掌村.那谷寺.武家屋敷.兼六園.郡上八幡.甜蝦吃到飽.双溫泉5天

IMG_2211.JPG

氣比神宮-1

吃早餐的地方像是銅盤烤肉店...呵呵

IMG_2213.JPG

氣比神宮-2

在台灣,每天上班或上學前到街頭巷尾的早餐店和車站附近的攤車買份早餐,是早晨的例行公事,也是台灣再平凡不過的日常風景。然而來到日本生活或者到日本旅行後,「早餐要吃什麼呢?」便成為許多人的煩惱。

IMG_2214.JPG

氣比神宮-3

日本過去的用餐習慣是一日兩餐,務農維生的人們普遍在天亮前開始工作,直到太陽升起、溫度升高時才結束並回家進食。此一習慣開始出現變化據說是因鎌倉時期後,僧侶們至中國留學並將當地一日三餐的生活方式帶回日本,之後此風氣漸傳至朝廷和貴族,最後在西元1700年左右才普及大眾。

IMG_2209.JPG

氣比神宮-4

傳統的和食早餐是以白飯為主食,加上味噌湯和簡單配菜組成,其特色是不僅營養均衡還很健康,甚至被認為是日本人長壽的原因之一。即便現在受到西洋文化影響,麵包或沙拉也是快速方便的早餐選擇,但對不少日本人來說,擁有三菜一湯、既豐盛且不油膩的日式早餐仍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IMG_2210.JPG

氣比神宮-5

熱騰騰剛煮好的白飯絕對是和食早餐中不可缺席的角色,米飯的口感與味道會因不同產地和種類而有所不同。除了白飯之外,湯品也是早餐中的必須,而味噌湯就是日式湯品中最無可取代的存在;湯裡通常會加入豆腐、青蔥、海帶、菇類或其他任何冰箱現有的食材等。

IMG_2204.JPG

氣比神宮-6

四面環海、漁產豐饒的日本,早餐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魚類料理,尤其魚類具有豐富蛋白質,非常適合在早上食用。料理方式很簡單,日本生鮮超市多會販賣處理好或者已簡單調味過的魚片,買回後只需放進鍋裡加熱,很快就能上桌,其中最常見且最受歡迎的種類為鮭魚和鯖魚。

IMG_2205.JPG

氣比神宮-7

上述介紹的典型日式早餐看來確實美味,不過得要早起準備或是提前訂購才能享用。對於旅客或是懶得料理的人來說,早餐若想要吃外食,除了便利超商或速食店外,其實還有一個充滿日式風情的選擇,那便是「喫茶店」,也就是英文「Morning Service」的意思。

IMG_2207.JPG

氣比神宮-8

昭和30年(1955年),廣島一間喫茶店率先推出優惠早餐,內容包含咖啡、吐司、荷包蛋,當時售價為一套60日幣,若單點咖啡則為50日幣,等於只要加10圓便能享用簡單的食物,相當划算。此一消息被《週刊朝日》刊登報導後引起很大的話題和討論,其他地方的喫茶店也開始效仿。

IMG_2208.JPG

氣比神宮-9

名古屋算是全日本以喫茶店早餐服務最有名的地區,像是在台灣也有分店的【客美多咖啡(Komeda's Coffee)】就是源自名古屋。民眾在優惠早餐時段入內,只要點任一杯飲品,就會免費附贈烤土司搭配水煮蛋、蛋沙拉或紅豆泥的其中一種組合,可依個人喜好選擇。

IMG_2221.JPG

氣比神宮-10

秋天除了楓紅之外還有黃澄澄的銀杏

IMG_2270.JPG

氣比神宮-11

土地公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神祇之一,也是道教眾多神明當中,跟市井小民生活較為親近者;日本並沒有土地公一詞,但有類似的神明叫「產土神」或「鎮守神」。顧名思義,「鎮守神」即是「守護土地」的神明,至於奉祀「鎮守神」的場所,也就是類似土地公廟的地方,叫做「鎮守社」。

IMG_2218.JPG

氣比神宮-12

日本神道將土地的守護神稱作「產土神」,此神祇乃是一個人在該地由出生至死亡,即使遷移至他處居住仍會持續庇佑;所以也逐漸演變成「產土信仰」,自奈良時代以降,包含:伏見稻荷大社、上御靈神社、賀茂神社、北野天滿宮等有勢力的神社皆是因此而發達。

IMG_2219.JPG

氣比神宮-13

相對於氏神和氏子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產土神」則是基於地緣關係之基礎。現代日本盛行的初宮參拜、成年禮、七五三節等神道習俗,均因中世紀「產土信仰」的觀念而起;復因前述初宮參拜之習俗,「產土神」也被認為具有安胎順產的神格。

IMG_2220.JPG

氣比神宮-14

頭一次見到交通安全祈願的「車御祓所」(抱歉是我見識少XD)

IMG_2269.JPG

氣比神宮-15

「鎮守」是一種根植於神道信仰下的神觀,正如字義上所見的「坐鎮」之意,這種信仰最早可上溯至中國寺院的伽藍神崇拜。日後歷經神佛習合的信仰背景,讓日本寺院也開始勸請神明於寺內供奉,如此的祀神型態在與「產土神」(土地神)信仰混同下,造就出「鎮守神」一詞。

IMG_2224.JPG

氣比神宮-16

究竟甚麼是鎮守?簡單來說,是指坐鎮於某地的守護神。早年當人們面對未知的恐懼與不安,只能加深對神靈的依靠,特別是剛來到新開拓之地,往往會積極創設鎮守之社,譬如江戶總鎮守的神田明神、大阪總鎮守的住吉大社,或是博多(福岡)總鎮守的櫛田神社,都是這些城市赫赫有名的古社。

IMG_2222.JPG

氣比神宮-17

日本的寺院自平安時代以降,在神佛習合的過程中,開始祭祀守護寺院的神祇,日後除了寺院以外,住宅、莊園、城郭、村落等也祭祀鎮守神,更大範圍的還有祭祀鎮護國家、王城的神祇,例如「一宮」(地域之中社格最高的神社)就可視為令制國的鎮守神。

IMG_2223.JPG

氣比神宮-18

『氣比神宮(KEHIJINGU)』是位在福井縣敦賀市的神社,屬於式內社(名神大社)、越前國一宮,舊社格為官幣大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主祭神為伊奢沙別命(氣比大神),自上古以來便被尊奉為「北陸道總鎮守」,就連日本歷代的天皇都會來這裡參拜。

IMG_2266.JPG

氣比神宮-19

日本天皇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至今剛於今年10月22日即位的第126任德仁天皇(年號令和),一脈相承,即便不是由子嗣繼位,也會讓兄弟、親族來傳承。天皇制度的長久存在,一來有神道教的宗教確立其正當性、二來天皇通常不直接干預政權統治。

IMG_2268.JPG

氣比神宮-20

由於天皇不屬於「國民」,整個皇室都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所以天皇沒有身分證、也沒有戶籍地、更無法享受絕大多數的公民權。雖然皇室有其歷史上的優越性,但在生活中卻有很多不自由並且辛苦的部分,二戰後日本的憲法修改,天皇是無法任意表達個人政治傾向的,也是完全的虛位元首。

IMG_2226.JPG

氣比神宮-21

一般來說日本國民對於天皇、皇室的感覺是相當的薄弱,不會刻意關注天皇、皇室的活動。但因為從去年明仁天皇提出退位,到年號轉換、新任天皇即位的過程,讓國民對於神道教的傳統再次重視起來,也對擁有悠久歷史的皇室文化產生好奇心。

IMG_2227.JPG

氣比神宮-22

社務所前的植栽造型像是一隻身上長滿觸手的烏龜@@

IMG_2229.JPG

氣比神宮-23

旅行的目的除了賞美景、啖美食、創造多重樂趣之外,也希望藉由短暫抽離繁忙的俗事,一點一滴尋回原本生活該有的模樣。對許多人而言,日本福井縣的嶺南地方是個擁有靜謐感,能讓心靈沉靜下來的好居所,境內的「能量景點(Power Spot)」更是不計其數。

IMG_2228.JPG

氣比神宮-24

「能量(Power)」指的是一種「氣」,這個漢字在日語當中多用來表示人的感情或狀態,例如元氣、勇氣、運氣之類。至於「能量景點(Power Spot)」便是形容那些雖然肉眼無法看見,但卻切實能夠給予人們積極向上動力的地方,以山、海等自然景點為首,以及靈感的神社和寺院等。

IMG_2230.JPG

氣比神宮-25

面臨日本海,又擁有敦賀灣(若狹灣的支灣)之天然良港的敦賀市,自古就是近畿(關西)與北陸道連結的要衝。在這裡有座超級能量景點『氣比神宮(KEHIJINGU)』,神宮裡坐鎮的是北陸道的總守護神,被在地民眾尊稱為「氣大人」的伊奢沙別命。

IMG_2252.JPG

氣比神宮-26

前往日本旅行,參訪神社幾乎是每個人必做之事。雖說大家都知道神社多少會有一些禁忌,就連參拜步驟也相當講究,但卻常常是一知半解、有些無所適從的感覺對吧?身為外來旅客的我們,如果能更加瞭解當地神社的注意事項的話,或許同時也可以更專心、仔細地品味日本特有的神道文化了。

IMG_2237.JPG

氣比神宮-27

如同到別人家裡拜訪一樣,來到神社要穿越鳥居時,我們得先停下腳步、行一鞠躬(彎腰約15度即可)。其實鳥居是一種象徵性的神聖入口,分隔了神界與俗世,跨入鳥居之後就代表進入「神的領域」,所以每當遇到時(數量通常不只一座),最好都先彎腰鞠躬以表尊重喔!

IMG_2234.JPG

氣比神宮-28

通過鳥居後,再來會遇到的是由水池和水瓢組合而成的「手水舍」,這裡並非單純的洗手台,而是讓信眾滌淨身心的地方。日本神道教認為,人們在參拜之前,都應該進行「禊」來清除身上的污穢。最初是要在水邊以香薰草藥沐浴全身,隨著時代演進才簡化成用水洗手、漱口。

IMG_2235.JPG

氣比神宮-29

「手水舍」是位於神社、寺院的參道或社殿旁,設有淨手池讓參拜者洗手和漱口的建築物,大多是一座沒有牆壁的亭子,四根柱子稍微向內傾斜,裡面有一口源源不絕冒出清水的水池,並在周邊放置了幾個讓參拜者使用的水瓢。

IMG_2233.JPG

氣比神宮-30

使用「手水舍」的方法很簡單,首先右手持柄杓將清水舀起,把水淋在左手上、沖洗乾淨,洗完左手再洗右手;接著舀起少量的水,捧在左手掌心,再含入嘴裡漱口(注意不得直接以柄杓就口喝水)。最後豎起柄杓,讓杓中剩餘的水沿著手柄流下,洗淨之後再將柄杓放回原位。

IMG_2232.JPG

氣比神宮-31

水對於神道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了神社前的「手水舍」之外,有些神社還會有外型類似但功能不同的水池,像是吉祥寺井之頭弁財天的「錢洗弁財天(祈求財運亨通)」,或是晴明神社的「晴明井(驅邪除厄祛病)」之類的。

IMG_2236.JPG

氣比神宮-32

『氣比神宮(KEHIJINGU)』境內有一口「長命水」,相傳是神社修建之初便已湧出的天然地下泉水,已持續千年之久,當地人們普遍認為此水蘊藏神力,喝了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甚至還為它建造了【神水苑】供人拜觀。

IMG_2251.JPG

氣比神宮-33

神社是訪日旅人多半會去的景點,進入神社前大大的「鳥居」是神社的象徵,也是旅人們爭相拍照留念的對象。傳說「鳥居」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通道,屬「結界」的一種;雖有多種形狀,但大多均以兩根支柱與一至二根橫梁構成,部分「鳥居」在橫梁中央還立有牌匾。

IMG_2250.JPG

氣比神宮-34

豎立「鳥居」的習俗,據說在神社創立前就已經存在。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根據《古事紀》的「天岩戶」傳說,為了將躲在洞窟裡的天照大神引出來,眾人在洞口放置了很高的木架讓公雞站到上面啼叫,而這個「置放雞的木架」被認為是第一個「鳥居」。

IMG_2241.JPG

氣比神宮-35

經過了長久以來的發展,鳥居衍生出各式各樣的造型,而其構造主要由最上方的橫樑「笠木」、第二根的橫樑「貫」,以及兩側直立的「柱」所構成,並可分為樣式古老而簡單的〔神明鳥居〕,以及外觀華麗且有許多裝飾的〔明神鳥居〕這兩大類別。

IMG_2240.JPG

氣比神宮-36

鳥居主要的材質有石頭、木材和金屬,其中木材容易腐敗或遭受蟲害,因此必須塗上一種名為「辰砂」的紅色塗料,而紅色更有著「除厄」的意象。位於京都的「伏見稻荷大社」,境內豎立的鳥居連綿排列成一座座長長的甬道,有著「千本鳥居」的稱號,是因為鳥居而聞名的神社之一。

IMG_2239.JPG

氣比神宮-37

『氣比神宮(KEHIJINGU)』創建於何時已不可考,但相傳建造年份為飛鳥時代的大寶二年(西元702年),距今已有1317年的歷史。這座千年神社在最外處有一木造大鳥居,除了是敦賀市最具象徵的地標外,同時也是日本三大木造鳥居之一(其他兩個為奈良縣的春日大社、廣島縣的嚴島神社)。

IMG_2256.JPG

氣比神宮-38

木造鳥居最初是在弘仁元年(810年)設立,因康永二年(1343年)的一場暴風損毀,於正保二年(1645年)重建,高達10.9公尺的紅色大鳥居,使用的是寬永年間(1624年~1645年)於舊神領地佐渡國鳥居原之榁樹製成,目前已被列為國指定重要文化財。

IMG_2258.JPG

氣比神宮-39

最近很多旅人時興到各地的神社、寺廟去蒐集「御朱印」,而所謂的「御朱印」,原本是信徒前往寺廟抄經時,由廟方授與的「證明」,上頭會用黑色墨水寫上參拜日期、寺廟名稱等,再蓋上朱紅色的印章。不同社務人員所寫出的書道不盡相同,因此每張「御朱印」都是一期一會、獨一無二的作品。

IMG_2265.JPG

氣比神宮-40

除了「御朱印」之外,人們去到神社參拜也會購買「御守」或「繪馬」。其中「繪馬」一般用木板製成,多呈不等邊的五角形(屋型),會印上神社或寺院名,一面是馬匹圖案,另一面空白供信眾書寫姓名、心願;寫下願望之後將其掛在社寺內的繪馬架上,心中所求便能上達天聽。

IMG_2257.JPG

氣比神宮-41

日本人相信神明以馬匹為坐騎,因此民眾過去會將活馬作爲祭品贈予社寺。然而馬匹畢竟不是大多數人送得起的,因此獻馬習俗慢慢演變成使用木馬、紙馬、土馬等非實物的馬型物品,最後發展成在木板上繪畫馬匹,此即「繪馬」之起源。

IMG_2267.JPG

氣比神宮-42

日本神話中掌管食物的神祗不只一位,包括倉稻魂命、豐受大神、大宜都比賣、宇氣母智命、御饌津神以及眾所周知的稻荷神(宇迦之御魂神)等都是神格近似的「保食神」。此外,在越前國(越州)也有另一位名喚伊奢沙別命、被尊奉為「氣比大神」的神祗,同樣具有掌管食物的神格。

IMG_2261.JPG

氣比神宮-43

日本最早的歷史典籍《古事記》中卷第六章曾經紀載,早在兩千多年前,被稱為「筍飯大神」的伊奢沙別命,就已降臨在『氣比神宮(KEHIJINGU)』境內的聖地(今日的土公);「筍飯」與「氣比(KEHI)」同音,而讀音又可寫作「食之靈(神靈之意)」,所以「氣比大神」就是「食物之神」的意思。

IMG_2259.JPG

氣比神宮-44

『氣比神宮(KEHIJINGU)』的主祭神不只被奉為食物之神,因為神社所在地理位置特殊,扼海陸交通之要衝,也是附近漁獲最豐饒的地方,因此又被視為掌管海上安全、水產興隆的神明,甚至被尊奉是越前國「一宮」、「北陸道總鎮守」,舊社格為官幣大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

IMG_2260.JPG

氣比神宮-45

另一位較有名氣的「保食神」為大宜都比賣。根據《古事記》上卷記述,遭八百萬眾神驅逐出高天原的須佐之男,曾向大宜都比賣乞食,後者自鼻、口、尻中取出各種食材來料理,須佐之男卻質疑這些食物不潔,並憤而殺之,其死後軀體化作稻、麥、豆、栗等,成為五穀的起源。

IMG_2255.JPG

氣比神宮-46

市民愛稱為「氣大人」的『氣比神宮(KEHIJINGU)』,傳說是在大寶二年(西元702年)之初,在文武天皇的敕命下開始營造社殿,並於本宮合祀仲哀天皇與神功皇后,之後又在本宮四隅配置日本武尊(東殿宮)、應神天皇(繪社宮)、玉姬命(平殿宮)、武内宿禰命(西殿宮),合稱「四社之宮」。

IMG_2253.JPG

氣比神宮-47

明治28年(1895年)3月26日,在神宮號宣下正式改稱『氣比神宮(KEHIJINGU)』,同時按照《延喜式神名帳》將之列入「官幣大社」。本宮原本在明治39年(1906年)被指定為國寶,可惜在二戰期間的1945年毀於戰火,當時唯一躲過空襲的只有「大鳥居」,目前所見的社殿建物係重建於1950年。

IMG_2262.JPG

氣比神宮-48

當宮最早見於《日本書紀》的記事,日本武尊次子、仲哀天皇(第14代)於西元192年即位後,曾親身來此為國家安泰而祈願;之後神功皇后亦敕命皇妹玉姬命及重臣武內宿禰命自筑紫(福岡)啟程,隨同來此參拜,當時「氣比大神」曾授予玉姬命[天皇平定外患,順利凱旋歸來]的御神託。

IMG_2263.JPG

氣比神宮-49

仲哀天皇在位第八年時,因為藩屬國熊襲(今日南九州位置的一支部族)沒有進貢而懷恨在心,決意出兵攻打。住吉大神卻透過神功皇后向天皇表示,比起攻打貧瘠的熊襲,不如征討在海的另一側、資源豐沃的新羅(古朝鮮的國家之一)。然而仲哀天皇始終未依神意出兵,因而激怒大神而於隔年逝世。

IMG_2264.JPG

氣比神宮-50

為了平息神怒,神功皇后建立了齋宮,並於天皇去世後隔月入齋宮為神主。之後神功皇后又渡海親征新羅,新羅王被其氣勢所震攝,直接開城投降,期間未耗一兵一卒,而周圍的百濟、高麗兩國聽聞皇后之威,也相繼入朝進貢,成為日本的藩屬國。

IMG_2225.JPG

氣比神宮-51

返國後兩個月,神功皇后於筑紫產下一子,即日後的應神天皇(第15代)。隔年,先皇與大中姬所生的麝阪王和忍熊王不願屈從幼主,伺機發動政變,皇后事先得到消息,遂命武內宿禰率軍討伐;該年10月,神功皇后正式攝政,期間長達69年,是日本歷史上首位女性統治者,堪稱日本的「武則天」。

IMG_2238.JPG

氣比神宮-52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戶時代前期一位俳諧師的署名,他公認的功績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頂峰,被譽為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一生遊遍了相當廣大的地區,而這些遊歷也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上,像他在元祿7年(西元1694年)完成的傑作《奧州小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IMG_2242.JPG

氣比神宮-53

寬永21年(西元1644年),松尾芭蕉於伊賀國的上野(今三重縣伊賀市)出生,幼名金作,後又以宗房為名。在他一生曾用過許多筆名,如早期取的俳號桃青,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詩仙李白,「桃青」與「李白」是對偶,前者指的是未成熟的桃子或青色桃子,而後者則為白色李子(李花)。

IMG_2243.JPG

氣比神宮-54

延寶4年(西元1676年),松尾芭蕉已是位名滿天下的俳句大師,他的弟子李下於延寶9年(西元1681年)送了一株芭蕉樹給他,並種在他當時隱居的庭園內(後來因此命名為芭蕉庵)。不久後,他在天和2年(西元1682年)便開始使用「芭蕉」為俳號。

IMG_2244.JPG

氣比神宮-55

松尾芭蕉於天和4年(西元1684年)秋天開始了被他稱之為《曠野紀行》的旅行,從江戶出發,沿途走訪富士山、伊勢、上野和京都,之後幾年他又陸續前往大坂、須磨、明石、名古屋、松島、金澤以及中部地方的山區,有不少作品都是在旅遊途中完成,展現出人對自然的歸屬感。

IMG_2245.JPG

氣比神宮-56

在走訪了山中溫泉、那谷寺等地之後,松尾芭蕉於元祿2年(西元1689年)8月14日來到奧之細道的最終目的地「敦賀」。以「仲秋名月」聞名的敦賀,吸引他在這裡停留了三天,首站便是到訪『氣比神宮(KEHIJINGU)』,如今神宮正殿入口的廣場上還立有松尾芭蕉的雕像及《芭蕉翁月一夜十五句》的石碑。

☆ 氣比神宮(KEHIJINGU)
地址:〒914-0075 福井縣敦賀市曙町11-68
電話:0770-22-0794
時間:4月〜9月為午前5時~午後5時、10月〜3月為午前6時~午後5時
官網:https://kehijingu.jp/
交通:參考下述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於JR北陸本線「敦賀車站」下車,徒步約15分鐘。
或是自敦賀車站轉乘「福鐵巴士」、「市區巴士荻號」、「敦賀周遊巴士」,至「氣比神宮前停留所」下車,所需時間約5分鐘。
【自行開車前往】
自北陸自動車道「敦賀IC」下交流道約10分鐘即可到達,氣比神宮境內備有可停100輛汽車的免費停車場。

150228_Kehi-jingu_Tsuruga_Fukui_pref_Japan08n.jpg

北陸福井自由行敦賀景點:氣比神宮、超美樹木書店、河豚料理全餐、中道源藏茶舖甜點與飯店推薦
https://banbi.tw/fukui-tsuruga-trip/
日本大推薦!4個讓你可以放鬆的好居所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303167
[福井 敦賀] 氣比神宮 - 北陸道總鎮守
https://ainiken.blogspot.com/2016/02/kehi-jingu-shrine.html
奥之細道の終遊地・氣比神宮
https://blog.udn.com/lunhua168/6086282?f_UA=pc
去敦賀賞銀杏:氣比神宮與松本零士的動漫世界
https://roasterpig.blogspot.com/2016/10/turuga-kehijingu.html

map2023.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活力小太陽 的頭像
    活力小太陽

    活力小太陽

    活力小太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