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8~10_彰化不會髒,鹿港沒有鹿
以上照片來自彰化縣旅遊網:
https://tourism.chcg.gov.tw/AttractionsContent.aspx?id=216&chk=F4458A75-F6AE-4A40-AABC-66011C2C294A
桂花巷1
鹿港自設立與中國福建對渡的港口至今,造就歷史古蹟、人文匠師、美食小吃等三多稱號,四處可見傳統與現代的手工藝品,堪稱是座露天博物館。傳承匠人精神的『桂花巷藝術村』,早年稱為「烏魚寮」,日治昭和年間在此興建了日式宿舍群,後於2009年整修,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日式風情的藝文聚落。
桂花巷2
2010年5月,開放首批藝術家進駐『桂花巷藝術村』,提供在地匠師與民眾互動交流的平台。走進充滿日式建築風格的藝術村,彷彿一秒來到日本,結合台灣傳統職人匠師的進駐,民眾可近距離觀賞藝術創作活動,並參與春聯揮毫、獅頭彩繪等DIY體驗,是到鹿港旅遊不能錯過的熱門景點。
桂花巷3
由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來看,昔日鹿港有一天然港灣,範圍約莫從日茂行前,經泊仔寮、新宮口、埔頭、瑤林、九間厝、後宅、車圍、頂菜園、下菜園,一路延伸到地藏王廟。當時的港灣外圍概略是現在的鹿港鎮立圖書館、洛津國小一帶,外頭有座浮嶼,名喚「烏魚寮」,是漁民搭寮捕捉烏魚的地方。
桂花巷4
鹿港原有的港灣在清朝道光年間嚴重淤積,到日治時期,從灣變成溝,日人於是將此區域填平造路、興建宿舍,提供給當年鹿港街役場(今鹿港鎮公所)的官員、警察及老師使用。1945年抗戰勝利,此批日式宿舍的產權由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劃歸鹿港鎮公所管理。
桂花巷5
2009年修繕後重新開放,並取名為『桂花巷藝術村』。首屆藝術家個人與團體共九戶,於2010年6月8日進駐,分別是鹿港朝陽協會、鹿港鎮菜園社區發展協會的菜園女紅、鹿港傳藝聯合工作坊的傳藝飄香、黃紗榮生態之旅、王肇楠的細木作藝術創作、陳仕賢的鹿港影像館、施秀雅的藝術花燈等等。
桂花巷6
梅花鹿排隊挑水超可愛der
桂花巷7
敦親睦鄰半邊井 飲水思源不忘本
桂花巷8
鹿港知名景點『桂花巷藝術村』的所在地,早年俗稱「烏魚寮」,為捕撈烏魚的魚戶搭寮捕魚作業之地(沙洲),因而得名。日治時期此地區填河造路並興建日式宿舍群,供警眷與公教人員使用;1945年(民國34年)產權由國民政府接收,初期仍做為警察宿舍,之後歸鹿港鎮公所管理。
桂花巷9
民眾來到鹿港旅遊,千萬不要錯過『桂花巷藝術村』,這裡距離老街只有五分鐘路程,是近年鹿港的新興人氣景點。比起人潮熙來攘往的老街,藝術村顯得靜謐許多,日式建築的木作窗框、屋頂,配上白色外牆以及牆上繽紛的彩繪,營造出獨特的人文藝術氣質。
桂花巷10
這些日式老房子的前身為昭和年間日本警察與公教人員的宿舍,光復後初期仍作為警察宿舍,之後因為年久失修而漸漸荒廢,在地方人士的積極爭取下,2009年整修完成,搖身一變成為一間間的藝術工作坊,駐村藝術家們在這裡埋首創作,也敞開大門歡迎遊客。
桂花巷11
喵喵小花貓~喵喵小花貓~快來吃飯~快來吃飯~快來這裡~有一條魚
桂花巷12
自2010年(民國99年)5月起正式開放第一屆駐村藝術家進駐,執行至今已進入第十六屆。近年更積極推廣藝術村,除活化原有閒置空間,如建置休憩區、戶外草地舞台等,更透過辦理各項藝術展覽、DIY體驗,希望藉由鹿港豐富的傳統工藝及古蹟建築風貌,吸引在地民眾與海內外遊客造訪。
桂花巷13
來到『桂花巷藝術村』,遊客可近距離參與獅頭彩繪、書法、皮雕、刺繡等工藝創作,像是由施竣雄師傅主持的【ㄕ(獅)公館工坊】,裡頭不僅掛滿各式劍獅造型的獅頭,也可親身體驗獅頭的製作過程;造訪【吳肇勳書法館】,則可欣賞他的書法作品,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在現場看大師揮毫。
桂花巷14
在鹿港熱門景點『桂花巷藝術村』裡,有排整齊劃一的日式建築,而【吳肇勳書法館】前,總是吸引大批遊客駐足。日式風情的木窗格上,貼有五彩繽紛的書法,遠觀時,窗戶看起來媲美教堂內的彩繪玻璃;近看時,每一窗格裡的作品,也都帶著書海浩瀚的氣派,供人玩賞。
桂花巷15
鹿港自古以來文風鼎盛,書法為鹿港的街衢景觀特色之一,很多古蹟可以看到先賢留下的墨跡,另外鹿港人對春聯也很講究,從門口春聯可一窺主人家的格局及地位。書法家吳肇勳世居彰化鹿港,自幼即耳濡目染,對書法鑽研極深,鹿港龍山寺在921大地震後整修紀錄的石碑文字,就是吳肇勳所寫的。
桂花巷16
大家從小到大一定看過舞獅表演,但應該很少有機會觀賞獅頭的製作過程。進駐鹿港必訪景點『桂花巷藝術村』已長達十多年的【ㄕ(獅)公館工坊】,工藝師施竣雄以台味十足的作品,在成排日式建築的展示場中顯得格外吸睛,走進室內,映入眼簾的便是琳瑯滿目的獅頭,喚起許多人的兒時回憶。
桂花巷17
台灣傳統廟會祭典、年節婚喪喜慶總少不了獅陣的表演,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獅頭會依地區、庄頭不同,而有不同的樣貌。由「國寶獅王」施竣雄開辦的【ㄕ(獅)公館工坊】,位於彰化縣鹿港鎮的『桂花巷藝術村』,內部展示30~40種各式各樣的獅頭,就像是間小型的獅頭主題館。
桂花巷18
出身鹿港的施竣雄,有著「國寶獅王」的美譽,他自小看著父親施炳製作獅頭,因而對獅頭產生深厚的感情。目前身為施家第二代「獅傅」的他在化身醫生,巧手救治全台各地的老獅子的同時,也致力於傳承所學,與兒子施智翔共同推廣傳承三代的獅頭工藝。
桂花巷19
歷史上的中國本身沒有獅子,由漢朝開始,首次有少量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代發展成舞獅;南北朝隨著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錫蘭)等國家。
桂花巷20
時至明、清,這項表演藝術經常與武術及武館相聯,表演者扮成獅子的模樣,在鑼鼓音樂下,作出模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和動作。此外,中國傳統習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之後更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各地獅子的樣貌也產生了不同的藝術詮譯。
桂花巷21
舞獅在台灣民間俗稱「弄獅」,一般以兩人為單位,一人掌獅頭、一人藏獅尾,兩人相互配合,揣摩並舞動出獅子的各種不同神情姿態,常常贏得台下觀眾的滿堂喝采。舞獅在台灣早期農村社會相當常見,除了是慶典上的娛樂活動,也是農村子弟習武健身的途徑之一。
桂花巷22
今天的我特別帥XD
桂花巷23
你能想像台灣民間常見的舞獅表演,那鮮活靈動的獅頭其實是用紙糊的嗎?施竣雄本是出於好玩心態,在父親身旁邊學邊玩,不料一張百獅訂單,重啟了他的人生。三十多年來,透過各地宮廟、武館委託的獅頭重製與修復工作,讓他學習到南北不同獅頭在製作上的技法和特色,成為名副其實的製獅達人。
桂花巷24
台灣閩南文化的傳統舞獅又稱為「福建獅」,閩南話叫做「弄獅」,獅頭多半用竹木編製,額上畫有「王」字,由於獅頭外型像籠,故又稱為「籠獅」、「雞籠獅」或「篩子獅」。與廣東醒獅不同,台灣獅頭不能眨眼,亦不可開口,因此又有「合口獅」、「閉口獅」的叫法,以跟醒獅區別。
桂花巷25
照片中有亮點(答案是「埔鹽順澤宮」的帽子)
桂花巷26
與大師的合照(布妞妳幹嘛巴著我的大腿啦Orz)
桂花巷27
「客家獅頭」盛行於台灣客家鄉鎮地區,有別於現今流行的廣東獅頭,客家獅至今仍保存著傳統手工製作的特點,以紙糊方式一層層裱褙,再用兩片木板鑲夾成可上下開合的獅嘴,故而客家獅又有「開口獅」之別稱。因為源起於武術禦敵,所以不稱「舞獅」,而是以「武獅」稱之。
桂花巷28
客家獅的眼睛與眉毛為活動式,其內部設有一橫桿,表演者可操控獅子的眼睛與眉毛,增加其靈活性。而客家獅的獅鼻較扁平,鼻子的兩翼略為飽滿,類似「蒜頭鼻」的樣子。另外獅子的兩側顴骨相對突出,顯得獅子的輪廓較深,更添威嚴勇武;若在獅子的頭頂處畫上八卦,則有宗教性質的鎮宅意味。
桂花巷29
「舞獅的獅頭製作,過去大多出自武館老師傅,隨著老師傅們逐漸凋零,會做獅頭的人就越來越少了。」施竣雄的父親起初除了製作獅頭,也會做手工糖果,然而隨著大型糖果工廠的興起,手工糖果的價格、包裝均不敵大廠,只好收了糖果生意,專心從事獅頭製作。
桂花巷30
施竣雄國中畢業就出社會工作,以往就學時還可以幫父親彩繪獅頭,上班後就只剩假日可以幫忙了,而他正式跨入獅頭製作這一行,則是在他24歲退伍之後。當時他在鹿港龍山寺幫父親顧攤位,生命中的貴人,同時也是掌中戲大師陳錫煌跟他下訂了一百張獅頭,自此讓他與獅頭製作工藝結下深深的緣分。
桂花巷31
幾個月後,他的父親因病過世,施竣雄由於本身尚有工作,初期只把獅頭製作當成副業在經營。但在陸續參與鹿港地方上的民俗活動後,他製作獅頭的才藝漸漸為人所知,一些武館、宮廟慕名而來,請他協助整修或重製老舊的獅頭,知名度因此慢慢打開,進而繼承父親留下的家業。
桂花巷32
過去獅頭多由當地的武館或廟宇中的老師傅承製,獅頭上也記載了全台各地的陣頭文化,像是宋江陣、金獅陣等不同武術派別,或極具地方色彩的客家獅等。施竣雄從修復、重製獅頭中,了解到各門派技法的奧妙,使其作品色彩豐富多元、表情細膩生動,也因技法純熟又能克服製作障礙而名聲大開。
桂花巷33
經過口耳相傳還有媒體報導,越來越多人來找他製作獅頭。相當重視台灣獅頭歷史價值的施竣雄,後期幫客戶製作獅頭時,也會複刻一個自己收藏,讓文化得以傳承下去。所以這三十多年來,他手邊已累積有三、四十隻造型、樣貌各不相同的獅頭,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台灣獅王」。
桂花巷34
施竣雄表示,製作獅頭非常費工,平均做一個獅頭需要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首先得用陶土做出底座,再將牛皮紙片反覆黏貼成厚厚的紙模,並一邊慢慢塑造出細膩的獅頭表情,經過脫胎、曬乾後才可油漆上色,最後掛上銅鈴、鬍鬚等裝飾便大功告成。
桂花巷35
退休後的施竣雄應鹿港鎮公所之請,攜手大兒子施智翔一同到『桂花巷藝術村』繼續製作獅頭。遊客來到【ㄕ(獅)公館工坊】,能看見北部的開口獅、南部的閉口獅以及客家的方口獅等,觀賞之餘,也可選購避邪用的迷你型獅頭吊飾,還能挑選未上色的獅頭自己DIY塗鴉,留下別具意義的鹿港印象。
桂花巷36
飯店送的獅頭彩繪DIY體驗課程
桂花巷37
姐姐的作品讓師傅讚譽有加(差點就要招聘她留下來打工了)
桂花巷38
布妞的作品也很不錯
桂花巷39
鹿港是全台知名的觀光小鎮,更是彰化的觀光重鎮,繼入選2019年交通部觀光局經典小鎮後,又獲得第二屆台灣城鎮品牌獎的金牌榮耀,而其獲得評審青睞的主因,正是因為鎮內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數量眾多且各具巧工和價值,並有許多職人匠師、人間國寶在地深耕傳統技藝,堪稱是中台灣的文化之心。
桂花巷40
在台灣有句古語說「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鹿港為台灣歷史傳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迄今已近300年的歷史。鹿港的街道更是台灣城鎮發展演變過程的縮影,不僅保存著清代的街道,閩南傳統文化依然瀰漫在鹿港的巷弄之間,還有龍山寺及天后宮二座國定古蹟的加持,可謂是座開放式的露天博物館。
桂花巷41
昔日鹿仔港東往半線(今彰化)20里、南往笨港汛(今北港)200里,在清康熙時期已為港口要津。『桂花巷藝術村』所在地早年俗稱「烏魚寮」,為捕撈烏魚的魚戶搭寮捕魚作業之地(沙洲),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因為港口淤塞而將此區域填河造路,並興建七棟日式宿舍提供給街役場的職員使用。
桂花巷42
台灣光復之後,該日式宿舍群改由國民政府接管,原本已被閒置荒廢、巷弄狹窄凌亂,經過鹿港鎮公所極力爭取,在彰化縣政府協助下,2008年獲得交通部觀光局以擴大內需預算方案補助進行整建工程,總工程經費約為4300萬元;原住戶搬遷後,該宿舍群終於得以完整呈現。
桂花巷43
該日式宿舍群的整建工程於2009年1月動工,在公所人員與協力廠商的合作之下,工程於同年8月竣工、11月1日正式啟用,在設置目標上以「藝文村」為內涵,並延續舊鹿港溪再造之景觀動線,串連公會堂、天后宮、九曲巷、鹿港老街等景點,使本區之觀光資源與文化資產得以整合。
桂花巷44
『桂花巷藝術村』為彰化縣第一個藝術村,雖名桂花巷卻看不到桂花,原來這裡在清治時期為主要的貿易河道,溪畔遍植桂花使整條街瀰漫著花香而得名。現已轉型為提供藝術家駐村創作的平台,目前共有10間工作室,展現各類不同的工藝及藝術,是鹿港吸引遊客的人氣景點之一。
桂花巷45
作為一個多元的展演空間,『桂花巷藝術村』於例假日經常舉辦各項藝文展覽、街頭藝人表演,晚上也不定期會有活動,十分熱鬧。鹿港鎮公所近年陸續增添燈籠、風車、鯉魚旗、彩繪牆等藝術裝置,使藝術村在白天與夜晚展現不同的姿態,遊客可在此歇歇腳、喝杯咖啡體驗藝術村的氛圍。
桂花巷46
以日治時代舊職員宿舍之木造平房改造而成的『桂花巷藝術村』,最近變得顏色繽紛,原本單調的白色外牆,多了一些具有童趣的彩繪,像是一頁頁放大版的彩色繪本。這些多彩多姿的彩繪出自駐村素人藝術家房耀忠的手筆,非學院派,亦無師承,海闊天空、自由揮灑。
桂花巷47
家住員林鎮的房耀忠,父親是戰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老兵,母親則是來自花壇鄉的農村婦女。父親從軍中退伍後從事大木作,精於木工建築,房耀忠從小耳濡目染,拿起鑿刀雕東刻西倒也難不倒他。當他國中畢業時,父親已老邁,無力負擔家計,房耀忠選擇放棄升學,到餐廳打工,從學徒做起。
桂花巷48
雙手萬能在房耀忠身上找到印證,手巧的他什麼東西都想自己動手,不只自己製作原木家具,前幾年流行「蝶古巴特(Decoupage)」,他也無師自通,甚至進駐鹿港『桂花巷藝術村』招收學生授課,並指導參觀的遊客DIY。而在這之前,他曾和花壇的磚窯業者共同發展文創,致力於磚雕藝術的推動。
桂花巷49
房耀忠的母親是花壇人,早期當地有很多磚窯,房耀忠從小就在製做紅磚的紅土堆裡打滾,對紅磚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利用從父親身上學得之木工雕鑿功夫,他嘗試拿來雕刻磚頭,並自己摸索磚雕的技法,有如牛刀小試。現在的他,不論是窯前雕或窯後雕,都能輕鬆應付。
桂花巷50
『桂花巷藝術村』原本在研習教室旁有面「幸福巴士」的彩繪牆,由熱愛彩繪的磚雕藝術家房耀忠一手完成,把日式建築的木窗變車窗,木門變郵筒,早就是遊客必訪的打卡景點;2015年他再接再厲,花了三個月時間畫出了續集「暢遊鹿港景點」。
桂花巷51
房耀忠運用藝術手法,重新賦予鹿港景點全新面貌,有寫實的「半邊井」,也有融入科技元素的「千里眼」人造衛星、「順風耳」地面雷達,當地的信仰中心龍山寺和天后宮當然也少不了,另外還有鑼鼓喧天的陣頭語彙,就連香爐的三柱香都加上愛心,畫風既奇幻又瑰麗,道出傳統鹿港的新世紀風貌。
桂花巷52
房耀忠的彩繪主題十分多元,舉凡鹿港街景、民俗活動、傳統文物、兒時記憶乃至社會觀察,都揉合至他的畫布上。嚴格來說,房耀忠雖是未經系統訓練的素人畫家,但卻不乏個人獨到的美感,除了與生俱來的藝術天份外,從事木工的父親在他兒時所帶給他耳濡目染的環境,都提供了最豐腴的創作沃土!
桂花巷53
【玉珍齋餅舖】創立於清光緒3年(1877年),創辦人黃錦為鹿港當時富甲一方的商人,因為愛好詩詞,時常準備茶點招待文人雅士,其後便以書齋為名,創立餅舖,百年來持續研發各式糕餅,傳承至今。座落在鹿港鎮中山路與民族路交叉口的創始店,已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為歷史古蹟。
桂花巷54
百年前泉州糕餅師傅鄭槌,以16歲之齡渡海來台 ,先受雇於鹿港黃姓富商,成立了【玉珍齋餅舖】。他身懷糕餅絕學,相傳帶了一本各式茶點製作的配方秘笈,所製糕點無一不是口感絕佳,曾獲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朝代的褒狀獎勵。兩人後來拆夥,鄭槌另創【鄭興珍餅舖】和【鄭玉珍餅舖】。
桂花巷55
「街屋」亦稱「店屋」,建築內部採縱向延伸又呈帶狀形式的長條型,為店家與住家合一的建築,門面寬度大約3~4公尺,間間相連形成一條市街,格局通常為三進式附樓層,第一進作為店面,門口設有檐廊式的「亭仔腳(騎樓)」,盛夏能遮陽,雨天可蔽雨,以利商業活動之進行。
桂花巷56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於昭和8年(1933年)進行市區改正,當時受到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日本人對於木造及紅磚建築失去信心,因此將歐洲正勃興的R.C.(鋼筋混凝土)建築引進台灣,成了今日鹿港中山路的街屋立面,以不對稱美為其特色,名列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排名第98名)。
◎ 桂花巷藝術村
※ 電話:(04)777-2006
※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桂花巷505號
※ 時間:24小時開放(各藝術工坊營業時間不同)
※ 費用:免費參觀
※ 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lukangartistvillage/
※ 交通:
① 於台鐵彰化車站搭乘『6900』、『6909』、『6933』至「合作社」站下車步行約四分鐘。
② 桂花巷藝術村設有Youbibe租借站,亦可騎自行車前往。
彰化景點|鹿港桂花巷藝術村(免門票)2022走春必訪|萌鹿不倒翁一條街|超古錐~紅吱吱有拍就會發!
https://fullfen.tw/lukang-osmanthus-lane-art-village/
鹿港桂花巷藝術村,人氣超殺底片的拍照地點!日式彩繪藝術村,春節限定 超萌小鹿不倒翁大道~
https://curly.com.tw/lukangartistvillage/
彰化|2023鹿港小鎮光影藝術節:「柴語鹿。走讀小鎮風采」,漫步桂花巷藝術村&舊鹿港溪
https://travel.yam.com/article/131073
【期間限定】彰化必拍景點!2024鹿港桂花巷藝術村,日式竹編燈籠海超好拍
https://www.popdaily.com.tw/travel/1478462
國寶獅王施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