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23_閱讀過去、想像未來、品味現在_史上第一個會跳舞主燈
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
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
以上照片與文字出自剝皮寮歷史街區官網
剝皮寮.1
捷運龍山寺站附近有一處景點名喚『剝皮寮歷史街區』,總讓來此參觀的人充滿好奇又納悶,紛紛詢問:為什麼叫剝皮寮?是剝什麼皮?其中一個說法是,清朝時期這裡有一座蓮花池,從大陸運來的衫木,經過台灣海峽從淡水河上岸後,會用牛車載運到此準備剝去樹皮,「剝皮寮」的稱呼因此沿用至今。
剝皮寮.2
1983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於桂林路上、老松國小旁立一石碑,敘述蓮花池(蓮花陂)舊址大約在今日桂林路以北、康定路以東、祖師廟以南一帶地方。之後,艋舺因為大漢溪和新店溪在此處匯流後水流平緩,藉此得天獨厚的環境而與大陸泉州、天津對渡,一時間貨物集散、帆檣林立。
剝皮寮.3
以前河邊有三大碼頭區,船運興起後形成集市,郊商雲集,富甲一方,艋舺俗諺有云:「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同時亦吸引外來人口移入,漸漸形成「剝皮寮老街」。到了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艋舺已經比當時的淡水廳來得繁榮,並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剝皮寮.4
現在從龍山寺旁的青草巷穿過康定路,便是老街了,當時由此向東至萬安街今龍山國中附近,可一路通達古亭庄與梘尾(景美),是艋舺聯外的交通要道之一。然而自1860年代以降,艋舺港口因為河沙淤積,無法停靠大船,轉運物資的功能逐漸被大稻埕取代,「剝皮寮老街」也轉趨沒落,為人所淡忘。
剝皮寮.5
光緒21年(1895年),大清因為甲午戰爭戰敗,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殖民政府有感於清代街道普遍狹窄、曲折且缺乏衛生下水道,便開始一串的〈市區改正〉都市計畫;明治38年(1905年),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陸續開闢,清代的「剝皮寮老街」也在此時被截斷並隱沒在廣州街的背後。
剝皮寮.6
明治40年(1907年),配合「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前身)遷址,日本當局將「剝皮寮老街」部分街區劃為學校用地,實施禁建,此舉不僅限制了街廓的發展,也間接讓區域內的清代街屋得以保存至今。目前,除了外觀可窺見的台灣歷史軌跡外,在此亦可遙想早年萬華庶民生活的樣貌。
剝皮寮.7
台灣光復之後,隨著都市發展人口激增,建商覷準老區改建增值的潛力無窮,紛紛搶進,四周的低矮街坊被大舉拆除,闢建成新式公寓和商用大樓,只有「剝皮寮老街」因為被劃設為老松國小的學校用地,像是異數般地停滯在都市開發的時間軸上,清領時期的街型與日治時代的牌樓厝也意外被完整保留。
剝皮寮.8
至90年代末期,「剝皮寮老街」再次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99年6月16日,公部門將廣州街127巷以東第一進建物拆除時,引發地方爭議,工程因而停止,留下斷垣殘壁。此街區經過各方協調溝通後決定予以保留,規畫改作「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於2005年2月23日開館,提供莘莘學子戶外教學的園地。
剝皮寮.9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引發的傳染病,為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該傳染病已知的首名病人於2019年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確診,並在2020年初迅速擴散傳播至全球多個國家。
剝皮寮.10
2021年5月起,在萬華地區發生多起COVID-19群聚傳染事件,也是台灣防堵COVID-19疫情以來所發生的最嚴重社區感染擴散事件,使得防疫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宣布台灣進入第三級防疫警戒。同時,台北市率先於『剝皮寮歷史街區』設置全台首座快篩站,並在36天後功成身退。
剝皮寮.11
當時共有四百多位軍警消以及醫護同仁志願支援,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內,篩檢超過八千人,其中有451位確診者。為此,台北市文化局特地規劃〔36 DAYs快篩.防疫堡壘展〕,回顧剝皮寮成立快篩站的36天,除了忠實呈現影像紀錄,也透過物件展示和人物訪談,對歷經艱難時刻的人們致上敬意。
剝皮寮.12
冠狀病毒(Coronavirus)為具外套膜(Envelope)的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後的症狀會較為嚴重,部分個案可能出現嚴重的肺炎與呼吸衰竭等。
剝皮寮.13
2019年12月起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群聚,疫情初期個案多與武漢華南海鮮城活動史有關,中國官方於2020年1月9日公布其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此疫情隨後迅速在中國其他省市與世界各地擴散,並證實可有效人傳人,而多數國家該病的觀測致死率在0.5~5%之間。
剝皮寮.14
為了監測與防治此新興傳染病,我國於2020年1月15日起公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在1月20日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於2020年1月21日宣布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另於1月28日出現第一例台灣本土確診個案,為境外移入造成之家庭群聚感染。
剝皮寮.15
一年多以來,台灣的社會和經濟活動大部分照常進行,不受影響,少數幾次社區感染最後也都以清零並解除隔離告終。但是自2021年4月底、5月初以來,受到全球讚譽的台灣「防疫神話」在短短的數周之間破滅,先是有華航機師諾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然後又爆發萬華茶室群聚和多個地方的衍生感染。
剝皮寮.16
2021年4月20日,中華航空發生機師確診案例,員工防疫宿舍【台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出現群聚感染,4月21日,開放民眾預約疫苗自費接種。自5月9日起,在宜蘭縣遊藝場、新北市蘆洲區社區,以及台北市萬華區茶藝館等處都出現群聚感染,本土感染情況快速擴大。
剝皮寮.17
隨著確診病例數不斷急遽增加且迅速擴散至各縣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5日宣布台北市、新北市進入第三級防疫警戒,之後又在5月19日將第三級防疫警戒範圍擴大至全國。7月8日,指揮中心四度延遲全台疫情警戒第三級至26日止,但亦自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管制措施。
剝皮寮.18
萬華疫情爆發之初,時任市長柯文哲即刻下令在當地尋點設立快篩站,共計有剝皮寮歷史街區、西園醫院、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和平青草園等五處,後於5月14日下午四點起陸續啟用,創下台灣在疫區成立快篩站之首例,北市並率先使用抗原快篩,加速找出感染者,提前防疫佈署。。
剝皮寮.19
疫情總有結束的一日,但『剝皮寮歷史街區』設置全台首座快篩站進行現代化防疫任務,為守護台北市民健康所作的努力,已在台灣防疫史中記下鮮明一筆,邀請民眾前來參觀〔36 DAYs快篩.防疫堡壘展〕,感受公部門、醫事人員和民間單位眾志成城,一同攜手抗疫的熱血與堅毅。
剝皮寮.20
台北城由西區艋舺起家,因地緣水利之勢而港口交易繁盛,促使市井聚落的形成,有著近三百年的歷史。這裡的每條街廓巷弄、市場產業、生活景況,隨著艋舺的繁榮、批發市場的落腳,交織百年的聚落生活,構築現今北、中、南萬華的地域景緻,淬煉出屬於萬華既鮮明又厚實的文化底蘊。
剝皮寮.21
位處艋舺一隅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橫跨清朝、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更是艋舺百年風華的見證者。第三屆《城西生活節》於11月18日至12月5日,在此舉辦〔你好.市貨〕特展,走進剝皮寮,由一聲「哩賀(lí hó)」開始,感受來自城西生活圈的熱情款待,開啟一趟專屬城西的文化體驗之旅。
剝皮寮.22
《城西生活節》向來是『剝皮寮歷史街區』的年度重要節慶活動,邁向第三屆的「城西慶典」以市場聚落為主軸,循著剝皮寮百年街廓的生活軌跡,從日治時期營運至今的大型批發市場,到遍佈厝邊街巷的中、小規模傳統市場,如同台北的城市縮影,這裡有產業傳承、聚落樂譜、人情故事等百味匯聚。
剝皮寮.23
因生活有了聚落,而聚落發展出屬於萬華的人文景緻,〔你好.市貨〕特展為呈現城西生活圈、百味交集的市場傳承故事與聲景樂譜,主視覺邀請藝術團隊【火山販賣舖】以詼諧的創作視角,將日夜交替工作的市場職人與逛街買貨的居民繪製成「夜貓族」和「買貨貓」,成為藝術家眼中的萬華市場聚落生活。
剝皮寮.24
市場不單只是交易買賣的據點,同樣也乘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萬華是維繫大台北地區食物網絡的市貨大本營,其中包含「台北市第一果菜批發市場」與「中央魚市場」,東南亞規模最大的「環南綜合市場」,以及周邊交匯生活需求與情感連結的厝邊市場「東三水街市場」、「新富市場」和「直興市場」。
剝皮寮.25
北台灣批發市場三兄弟「台北市第一果菜批發市場」、「中央魚市場」、「環南綜合市場」,全都地處萬華,這裡就像台灣最早的便利商店。一進入市場所有的香味、景象與老闆都讓人感到親切,這次《城西生活節》特別和批發市場、厝邊市場共同合作,帶著大家從剝皮寮出發,去體驗萬華常民的市場生活。
剝皮寮.26
以萬華生猛的市場文化為核心,開啟《你好.市貨》特展,在這裡可以看到攤商平時使用的各式生財用具;幾十年功力的挑魚阿姨,如何火速把上百條魚分等級;批發市場的拍賣員和承銷商,為何不用說話、只靠手指頭比劃就能成交?這些奧秘只有在本屆《城西生活節》才能看到屬於市場的趣味與文化。
剝皮寮.27
邁入第三屆的《城西生活節》,策劃團隊以「市場」為主題,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進行田野採集,並透過文獻、口述歷史及產業文物爬梳,在當代視角與藝術詮釋轉化下,深入地方發展紋理,拆解萬華作為市場集散地的獨特身份,探究市場運作體系背後那股延續百年、支撐著北台灣民生溫飽的溫柔力量。
剝皮寮.28
【火山販賣舖】是由平面設計出身的水瓶YUDA和魔羯YOKI在台北成立, 以獨立出版小誌和製作陶器藝術品為主,而據本人所述,他們的作品「單純可愛帶著幽默傻氣,時而摻雜害羞,使人感到愉悅」。一個個俗稱「小廢物」的可愛藝術品,常常令人失手亂買,只好一直向錢錢說對不起。
剝皮寮.29
座落於「加蚋仔」(今南萬華舊稱)的批發市場被戲稱是「台北人的大冰箱」,供應著整個城市的溫飽;『剝皮寮歷史街區』所在的「中萬華」艋舺,昔日因河港水利之便,形成繁榮的商業市街,保留傳承百年的傳統市場;西門町現今的所在位置被稱作「北萬華」,更是承襲著台北流行文化與人文地景。
剝皮寮.30
漸漸地,人們從以物易物的商業必經之路,發展出各種多元的生活聚落。特展也交織多重的感官體驗,邀請您用眼睛感受、耳朵聆聽市場為了討生活、搏感情的人生百態,以「影像紀錄」和「聲音保存」創作發想,回歸於萬華豐厚的土壤及水利,餵養著城市新鮮的食材,「陶藝創作」將食物鮮活呈現。
剝皮寮.31
透過市場工作者討生活的重要物件「菜籃」、「推車」、「貨物箱」等等,重現批發市場的場域空間,並穿梭於貨物之中感受與時間賽跑的生活日常;也藉由觀察「厝邊市場」的社會學,了解供需本質即是建立在人跟人之間的感情。最後,鏈結現今與百年建築的對話,看見傳統市場轉型的藝文空間活化。
剝皮寮.32
第三屆《城西生活節》於2021年11月18日(周四)起至12月5日(周日)止,在萬華的『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並以《你好.市貨》主題特展,帶領大家走進萬華市場的市井風情,為期近一個月的活動,共計6場街區導覽、2場焦點座談、4場工作坊和3場表演藝術,和民眾一同打開「萬華市場」的秘密。
剝皮寮.33
綜觀萬華市場的豐厚歷史,反映民生之供需緊密與熱絡交流,在其貨物集散、人群往返之中,情感交疊、百味匯聚而醞釀出生命萬千姿態,如同一座城市的縮影。本屆《城西生活節》將展覽空間打造成市場迷宮,特展期間共有20場精彩活動,邀請大家一起跑場次、遊街區,從不同角度認識市場文化!
剝皮寮.34
真想給它「貓」下去XD
剝皮寮.35
無處不在的貓咪(這隻躲在木瓜仔裡)
剝皮寮.36
若時光重返百多年前,你會發現台北最熱鬧的地方不在信義區,而是位處淡水河流域下游的聚落如新莊、萬華、大稻埕、松山、大溪、三峽等地。這些地方是如何興盛繁榮起來,又為何擁有類似的生活方式呢?故事要從水運談起。
剝皮寮.37
清領時期,台灣成為中國沿海居民向外開拓與移居的新天地。在尚未深入內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前,他們多半居住在台灣西部沿海一帶,將八里坌(八里舊稱)、鹿港與鹿耳門作為貿易港口,行駛戎克船到中國的虎門與廈門等貿易集點。直到他們開始耕種、伐木、採礦之後,才逐漸前往河流上游定居。
剝皮寮.38
台灣山區有著珍貴的藥材、木料、茶葉、樟腦與煤礦等稀有資源,人們在上游處砍伐、收集、製作成品後,再開小船前往下游。清領初期,新莊可以停泊大型船隻,成為物資往來的轉運站,但到了後期,因為械鬥不斷、瘟疫四起,加上河港逐漸淤積,無法停靠大船,轉運物資的功能被艋舺取代。
剝皮寮.39
為了預防盜賊與械鬥,這些河港聚落都是與河流平行的長條狀街屋群,戶戶相連、左右兩棟街屋共用一道牆,鮮少建有巷弄。巷弄若有開闢也會設置隘門,以此來控制出入,保障居民安全,在遭受攻擊或面臨危險狀況時,也能立刻關閉隘門,讓敵人難以趁隙而入。
剝皮寮.40
由此想見,這些聚落遇到危難時能發揮堡壘般的守護力,天下太平時則形成熱鬧的交易市集。雖然街屋建築不像直接架於河面上的干欄式建築那般親水,但也因貿易之故鄰近水域,並形成河港聚落,換言之,人與河川的關係,仍是實用且緊密的。
剝皮寮.41
然而,隨著清領時期的結束,人們與河川的互動也愈來愈少。過去艋舺鄰近淡水河一帶,因地勢低窪,常發生水患,令居民們苦不堪言,直到1920年代,台北廳長井村大吉花費三年時間填土造陸才解決逢雨必淹的問題,至今在台北市西門國小校園裡還能看見紀念該工程的〈艋舺埋立地紀念碑〉。
剝皮寮.42
艋舺,也就是原住民平埔族與漢人商貿往來時所搭乘的獨木舟「Bangka(凱達格蘭族語)」的諧音;而艋舺市街最早是從大漢溪口開始發展,也就是現在貴陽街二段和環河南路二段交叉處的第一水門附近。當時原住民時常載地瓜來這裡和漢人交換貨物,久而久之貴陽街二段這一帶便被稱為「蕃薯市」。
剝皮寮.43
清朝乾隆年間,艋舺靠著瀕臨淡水河的優越地理位置,一躍成為台北盆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整個艋舺地區日漸繁榮,而後也陸續興建了龍山寺(1738年)、天后宮(1746年)、清水巖(1787年)和青山宮(1856年),從此以後該區居民的生活便以廟宇為中心,包含訴訟糾紛裁決,均在這裡舉行。
剝皮寮.44
早於清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一名即已出現在艋舺地契中,推估該聚落約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五十多年歷史。不論是清治時期的「北皮藔街」或「福皮藔街」,還是日治時代的「福地藔街」,這一帶已是店屋林立的型態,表示具有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剝皮寮.45
這裡原是清末艋舺通往古亭的主要渠道,日治時代,日人於明治38年(1905年)推行「市區改正」計畫,沿著街屋後端開闢了寬闊的新街(今廣州街),而原本僅3公尺寬的老街則成了後巷(今康定路173巷)。聰明的店家一邊在新街重塑立面,一邊也不放棄原有店鋪,兩頭營生,成了有趣的「兩面店」。
剝皮寮.46
當時主導計畫的日本建築師,受到時興的學院思潮影響,鼓勵店家將新立面改建為西洋古典式樣的紅磚牌樓,又為了通風和採光而加大開窗面積,成了頗具現代風格、中西揉合的特殊建物面貌。『剝皮寮歷史街區』也因為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被公認是一條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
剝皮寮.47
『剝皮寮歷史街區』在兩百餘年的發展歲月中,有著常民百姓生活的點滴,也有著文人逸士到訪的足跡。擁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呂阿昌醫師,早年就在此處懸壺濟世,開設「懷安醫院」。著名報人林佛樹,則在永興亭船頭行創辦「台灣經濟日報社」,成為當時報導台灣經濟資訊的重要來源。
剝皮寮.48
創立於明治29年(1896年)的「老松國小」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校地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劃中即涵蓋今日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後於1988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1999年6月20日台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以文化資產保存並與學校共存之原則進行規劃。
剝皮寮.49
2003年,隸屬教育局的剝皮寮東側成立了『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成為「老松國小」校園內古蹟教學、鄉土教育的部分場景,同時對外展示;至於2009年6月19日始修復完成的西側,則委託文化局經營,規劃為藝文特區,除了固定的藝文展覽、作品發表之外,也用作影視協拍場地。
剝皮寮.50
電影《艋舺》於2010年2月5日春節檔期上映,作為其主要取景地之一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吸引大批影迷前來朝聖,遊客暴增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之後更有14部以上的電視或電影來此取景,甚至連泰國劇組都慕名而來,而其時代感建築也成為大愛劇場長年的拍攝場地。
剝皮寮.51
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城」,江戶時代是尾張藩藩主的居城,別稱「金城」、「金鯱城」,位列「日本100名城」之一。1945年美軍空襲名古屋,本丸御殿、大天守、小天守、東北隅櫓、正門、金鯱等均在當時被燒毀,後於1959年重建,成為名古屋市的象徵之一。
剝皮寮.52
1957年名古屋為慶祝實行市制,由建設公司【間組株式會社】使用鋼筋混凝土進行了「名古屋城」的天守重建工程。1958年6月13日開始建造,1959年10月1日落成啟用。2018年由於未能通過防震測試而暫停開放,其後名古屋市政府宣布將以木材重建天守,預計在2032年完工。
剝皮寮.53
松山市是以「松山城」為中心而發展的城下町,除了是愛媛縣的縣廳所在地,也是四國地方人口最多的城市。這裡自古就是著名的溫泉療養地,擁有日本三古湯之一的「道後溫泉」。俳句家正岡子規、種田山頭火以及大文豪夏目漱石都曾在松山生活過,使得松山也是一座頗為著名的文學之城。
剝皮寮.54
位於日本四國地方愛媛縣松山市的「松山城」,別名「金龜城」、「勝山城」,為了與日本其他的松山城區分,也稱作「伊予松山城」。本丸聳立在標高132公尺的勝山(城山)山頂,西南側山腳下為二之丸,再向下延伸到平地部分為三之丸;其大天守是日本12座現存天守之一。
剝皮寮.55
愛媛縣超人氣吉祥物「蜜柑狗狗(Mikyan)」,有著心型的鼻子、柑橘葉子的耳朵、柑橘花的尾巴,以可愛模樣擔任宣傳愛媛魅力的重責大任。身為愛媛縣特任副縣長,為了讓遊客可以更加認識牠,在愛媛縣縣廳2樓設有蜜柑狗狗辦公室,而其特色車牌申請數量為日本第三,人氣有直追熊本熊的趨勢。
剝皮寮.56
舌尖上的台北:台北有許多美食,尤其牛肉麵是大家必吃美食之一,每年更會舉辦「台北國際牛肉麵節」,牛肉麵可說是台北的特色美食。除了牛肉麵,台北還有許多好吃的美食,包含鐵路便當、小籠包、鳳梨酥、大雞排、雞腿便當,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美食。
剝皮寮.57
金玉金牛好運來:春節即將到來,貓熊「圓寶」正在跟犀牛哥哥們玩躲貓貓,大家玩得非常開心。這次換到貓熊媽媽來找大家了,你知道圓仔妹躲在哪裡嗎?燈座製作許多象徵喜慶、團圓、吉祥的物件,希望透過燈座帶給遊客喜氣洋洋與好運吉祥的新年氣息。
剝皮寮.58
台北市貓熊家族亮相迎新年 – 圓寶萌翻天:台北市立動物園舉辦了新年派對,邀請了貓熊家族參加,團團和圓圓帶著兩個孩子圓仔和圓寶參加,牠們在派對中玩得非常開心,姊姊圓仔正吃著最喜歡的台灣竹子,妹妹圓寶開心的在跟大家揮手。
剝皮寮.59
開元盛世.歡慶豐收:掌合十,創開元盛世,手擊鼓,樂歡慶豐收,春天到,福氣來,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剝皮寮.60
考究元宵賞燈的淵源,古代為慶祝國泰民安,家家戶戶紮結花燈,藉著光明閃爍的燈海,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這祥瑞祝福在疫情仍未退卻的當下更是全民心願;艋舺地區向來有製作燈籠的傳統技藝流傳,本次燈節邀請在地居民共同參與燈籠創作,也向外界介紹這項艋舺著名的傳統工藝特色。
剝皮寮.61
本次彩繪燈籠活動特別復刻傳統的元宵花燈,由書法大師張炳煌及燈節策展人Akibo老師,帶領在地14個里的里民參與500顆燈籠的彩繪,不僅展現地方民眾對於燈節活動的期待,也對即將到來的牛年,送上新年祝福。沿著康定路高掛的燈籠,以橫三直七共21個為一串,讓民眾看到老艋舺百年歷史的風華。
剝皮寮.62
遠渡的人們總是追尋著信仰的溫暖,低頭、默禱、焚香,在廣州街上、青草巷旁的「艋舺龍山寺」,聚集了眾人的希望、撫平了移民的不安,經歷多次戰火倥傯、增建補修,如今不僅名聞北台,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並稱「台北三大廟門」,昔日還曾博得「台灣第一名剎」的美譽。
剝皮寮.63
「艋舺龍山寺」於清乾隆3年(1738年)創建時,曾延請堪輿家張察元相驗地形,認為該處是「美人穴」,於是在寺前曠地開鑿水池做為「美人照鏡」之用,藉以保護艋舺風水。日治大正8年(1919年)為開闢廣州街,乃將池子填土建為龍山公園,今為台北市政府管理之【艋舺公園】(12號公園)。
剝皮寮.64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的中心,長江三角洲的最東部,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四個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商業、上游製造和對外開放中心,總人口數高達2400萬,位居全國第二(次於重慶),若以密度而論,則是全國第三(次於深圳、東莞)。
剝皮寮.65
2021年,上海的GDP(國內生產毛額)達到4.32萬億人民幣,約合6698億美元,成功突破了六千億美元大關,僅次於紐約、東京、洛杉磯,位居世界第四。上海擁有豫園、城隍廟、南京路步行街、外灘、陸家嘴摩天大樓天際線等馳名景點,被《米其林旅遊指南》評為最高級的「三星級旅遊推薦」目的地。
剝皮寮.66
『2021台北燈節』在萬華區正式開跑,而連續六年都參與燈節的上海市,這次也贊助了「儂好上海」大型彩燈,運用現代化的燈光效果,將上海外灘美麗的天際線,呈現在台北萬華,展現雙城友誼。另外,上海旅遊節吉祥物〈小鹿樂樂〉今年也跟著彩燈來到台北,在現場與民眾互動,共慶佳節。
剝皮寮.67
本次以「儂好上海」為主題的大型花燈,是由上海市政府指導、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設計製作,外型有如一個大型旋轉音樂盒,除了具體呈現上海的繁華意象,也突出外灘鮮明的城市建築特色,希望讓台灣民眾能夠透過此次燈展對上海有更加直觀的了解。
剝皮寮.68
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儂好上海」結合了現代LED燈光連動效果,將上海地標〈東方明珠電視塔〉以及由上海中心大廈、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所共同組成的最美天際線,做了完美呈現。每一座建築物的燈光效果,都跟實體建築的外牆幾乎一樣,加上《我們的上海》交響樂,民眾仿佛來到了上海。
剝皮寮.69
定於12月17日至12月26日在萬華區登場的『2021台北燈節』,以「七彩八寶新世界」為主題,今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元,除了主燈「NEW」和三大主題燈區外,更首創AR科技虛擬燈區,以及專為小朋友打造的國際肖像明星燈區,邀請到家喻戶曉的「三麗鷗家族」以及「汪汪隊立大功」。
剝皮寮.70
『2021台北燈節』歡迎大小朋友一起來賞燈,今年特別將萬華區的【台北好好看公園】規劃成國際肖像明星燈區,邀請到備受孩童喜愛的三麗鷗家族,包含Hello Kitty、布丁狗、雙星仙子,還有「汪汪隊立大功」現身活動現場帶來可愛的專屬花燈。
剝皮寮.71
老婆最愛的布丁狗~~Pom Pom Purin
剝皮寮.72
「台北燈節」原本就是闔家團圓賞燈的幸福體驗,也因此今年特別規劃「Kids Paradise(兒童天堂)」,三麗鷗家族裏頭的Hello Kitty、布丁狗、雙星仙子,將在十天的活動期間,展出萌翻天的可愛花燈,還有小朋友最喜歡的「汪汪隊立大功」,卡通裡的靈魂人物親臨現場,絕對會讓大小朋友為之瘋狂。
剝皮寮.73
《汪汪隊立大功(PAW Patrol)》是加拿大電腦成像兒童動畫影集,由基思.查普曼創作,斯平瑪斯特( Spin Master)公司製作。故事講述一位名叫萊德(Ryder)的11歲小男孩,他精通科技並且非常聰明,帶領著一支由六隻小狗組成的巡邏隊,共同保護名為冒險灣的海岸城市。
剝皮寮.74
成員編號02的「阿奇(Chase)」,是一隻7歲、雄性的德國牧羊犬,職位是警察、特務,也是汪汪隊的地下隊長。個性熱心、穩重且責任心強的牠,對萊德非常敬重且忠誠,性格比較一板一眼,偶爾會有過度認真的傾向。阿奇的服裝顏色為藍色,標誌為警長星星,超能標誌則為彗星,能力是高速移動。
剝皮寮.75
1918年(大正7年)12月25日,【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在台北廳下崁落成,得名於地方制度改正後的新地名「綠町」。1935年(昭和10年)1月7日,為解決因地處偏遠而長期經營不善的問題,日治政府選定新富町三丁目21番地現址,將市場移地改建,並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剝皮寮.76
【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於1935年(昭和10年)6月28日落成啟用,該市場之建築特色為馬蹄形之天井、高窗,以及具現代主義風格的裝飾。除了市場本體以外,另外也配置了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垃圾場及公廁;館內則有肉品、鮮魚、蔬菜、雜貨、菸酒、糕點與食器等30多個攤位。
剝皮寮.77
然而,新市場的榮景並不長,開幕後不久便受到附近流動攤販的生意擠壓;19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人民終日生活在空襲的陰影中,又加上官方採行民生物資配給制,【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的運作於是在時局的影響下陷入停頓。
📍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 電話|(02)2302-3199
📍 時間|室內09:00~18:00、街區09:00~21:00
📍 休館|周一
📍 門票|免費
📍 官網|https://www.bopiliao.taipei/
【文化印象】剝皮寮歷史街區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55776
【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這樣玩!老街美食、歷史展覽&龍山寺一日遊
https://bobbyworld.tw/2023-05-08-2400/
2021城西生活節【你好・市貨】-剝皮寮歷史街區 一覽萬華三大市場人文風情
https://khithok.com/2021west-taipei-life-festival/
2021城西生活節!來剝皮寮發現萬華市場的在地人情味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101725
【台北景點】剝皮寮歷史街區散策:展覽/美食/周圍景點一日遊,走過清領日治時代老街
https://mimihan.tw/bopiliao-taipei/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 半金俱樂部
https://yhcchc.pixnet.net/blog/post/576742104